因為不會寫字,所以對毛筆沒有研究,甚至沒有愛好,也自知沒有資格說三道四。但是,衡水市政協(xié)請我為這本書寫幾句話,我躊躇再三,還是答應下來。這是因為:


第一我是衡水人;第二我是政協(xié)的人;


第三我不僅熟悉衡水的筆鄉(xiāng),書中所寫的“筆鄉(xiāng)功臣”張俊生、王新斗等,也都非常熟悉;


第四這本書的編撰者都是我的朋友。有上面一條理由就夠了,何況四條。衡水有深厚的文化積淀,除去校正了中國文化發(fā)展方向、把儒家思想推上至尊地位的董仲舒之外,還有燦若群星的思想家、文學家,乃至書法家。東漢著名文學家、安平人崔瑗,即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大家,而且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崔瑗的草書,后世評價極高。同為東漢書法家的張芝,取法崔、杜,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圣”。“草圣”張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崔瑗撰寫的《草書勢》,是迄今可以見到的第一篇專論書法藝術的文章。換句話說,中國歷史上第一篇書法論文,是衡水人寫的。


我贊成這本書的觀點,衡水歷史上名家輩出,和衡水具有濃厚的文化氛圍并生產(chǎn)毛筆有關。這樣講一點也不牽強。許多非常重要的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其實簡單得很,比如“明清人口大爆炸”。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是明朝中葉到清朝末年。從明朝萬歷年間(1572年-1620年)的約1億人口,繁衍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億,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又增長至4.3億。為什么人口增長如此之快?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明朝中葉開始,我們引入了紅薯和玉米,解決了人口增長所需要的糧食。你能想到增加好幾億人,紅薯居然是頭功嗎!毛筆之鄉(xiāng),自然會方便用筆之人。魯迅先生有句名言:“我并無大刀,只有一枝筆,名曰‘金不換’?!本褪沁@枝“金不換”毛筆,寫就了那些投槍匕首般的雜文。所以,筆對于讀書人來說,相當于鋤之于農(nóng)民,錘之于工人,刀槍之于將士。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把筆放在文房四寶之首是有道理的。讀書求學買不起燈油,可以鑿壁借光,可以囊螢映雪,但沒有筆卻是不行的。這本書主要是敘述了衡水毛筆作為宮廷御筆的歷史,而我更愿相信衡水毛筆質(zhì)量高、價格便宜,窮苦人也用得起,幫助歷朝歷代許許多多的寒門學子走上成功之路,促成了衡水綿延不絕的讀書氛圍。


編寫這種類似志書的書籍,是最燒腦子的。尤其像這樣的地方土特產(chǎn)品,即使有些故事,也以口口相傳的居多,見諸于書面記載的極少。我在衡水工作多年,而且長期分管宣傳工作,應當說對于衡水毛筆非常熟悉,但是讓我來編這本書,我還真不知道從何著手。沒想到市政協(xié)還真的把這本書編出來了,而且洋洋灑灑,是一部當之無愧的衡水毛筆志。它在幾無任何資料可循的情況下,查閱了大量的史書典籍,從字里行間尋覓與衡水毛筆相關的史料,上溯至春秋戰(zhàn)國,尋找出衡水毛筆的源頭,進而廓清毛筆行業(yè)的演繹和發(fā)展。它以五千年衡水思想文化的歷史為背景,敘述毛筆和文化互相促進的關系。它不僅記載了毛筆的制作方法,而且記載了歷史上的知名店鋪和衡水縣域內(nèi)制筆業(yè)的分布情況,讓人強烈感覺到衡水無愧于“筆鄉(xiāng)”之稱。它拿出專門的篇章,以生動的筆觸,為制筆行業(yè)的匠人立傳。現(xiàn)在有一個流行詞匯“推手”,而絕大多數(shù)古老行業(yè)的傳承和光大,背后的推手都是那些矢志不移、一生相許的工匠。毛筆行業(yè)同樣如此,那些癡情不改,精益求精的制筆工匠,延續(xù)著衡水毛筆的精神和血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學者認為漢字之所以有“書法藝術”,而拼音文字沒有,一是和漢字的獨特結(jié)構(gòu)有關,二是和漢字的書寫工具有關,那就是中國人有毛筆。它可以飽蘸墨汁,盡情揮灑,于是便有了或舒展,或豪放,或規(guī)矩,或清秀的書法。很難想象西方的羽毛筆,寫一筆蘸一次,能夠?qū)懗觥皶ā眮?。讀了這本書,我甚至想,是漢字催生了毛筆呢,還是毛筆催生了漢字呢!不論孰先孰后,有一點可以肯定,沒有毛筆就沒有“車同軌、書同文”之后的漢字。而我們衡水人就是做毛筆的,做最好的毛筆的。


政協(xié)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文史資料的征集和整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政協(xié)在這方面做的工作不可替代。比如歷史上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地方志書上幾乎一字皆無。武強年畫享譽海內(nèi)外,毫無疑問是民族文化的瑰寶,但在《深州風土記》中,不過只有三五句話。包括最新出版的縣志、市志之類,除少數(shù)的比如《冀州市志》之外,依舊罕有這方面的記載。而歷屆政協(xié)編輯的文史資料中,詳細記敘了許多工商企業(yè)的發(fā)展軌跡和企業(yè)家的奮斗歷程。這幾年,衡水市政協(xié)在文史資料的挖掘、征集和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這次編撰出版的《衡水記憶》和《衡水毛筆》更是可圈可點。如果說《衡水記憶》的難度在于搜集,那么《衡水毛筆》的難度在于挖掘,把衡水毛筆鮮為人知的歷史挖掘出來,讓它在世人眼中由一支筆,變?yōu)榘殡S整個中國文化發(fā)展歷史的一道彩虹。知之深方能愛之切。對于作為衡水名片的毛筆,我們越是了解它的歷史,越是珍惜它,越是增強我們的自信和自豪,越是有一種使命感:我們的先人用衡水毛筆書寫了衡水燦爛的過去,我們一定要用它寫出衡水更加美麗的今天。


我不會寫字,是說在寫字方面天賦極差,字寫得極丑,而不是說沒有練過字。小時候正兒八經(jīng)臨過兩年柳公權(quán)的《玄秘塔》,可惜總無長進,后來干脆放棄了。那時用的肯定是衡水毛筆。現(xiàn)在想起來,可惜了的毛筆。


(本文是作者為《中華明翰 衡水侯店毛筆》一書作的序言)


作者:郭華  編輯:李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