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與衡報六十年”的作品征集活動,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作為《衡水日報》忠實的讀者和通訊員,在《衡水日報》60周歲生日來臨之際,這份散發(fā)著家鄉(xiāng)泥土味道的報紙,在我的記憶長河里掀起一層層漣漪、濺起一朵朵浪花,我與《衡水日報》相遇、相識、相知的往事歷歷在目。我愛上寫作就是從《衡水日報》開始,我的文章變成鉛字也是在《衡水日報》得以實現(xiàn)。
我喜歡文字,也喜歡通過文字來表達思想和情感。從小對文字工作者有一種神圣的膜拜,以為凡是自寫自看自用的那叫寫東西,登在報上印在書里成為鉛字的那才叫寫文章。我2006年調(diào)至武邑縣委宣傳部工作,從此與《衡水日報》結(jié)緣,每天的工作就是下鄉(xiāng)、采訪,然后給報社供稿,職業(yè)像記者,名字是“通訊員”。最高興的事就是每天在《衡水日報》上尋找自己署名的“豆腐塊兒”。
記得剛到宣傳部工作時,前輩們安排從寫消息開始,只是告訴我交代清楚新聞六要素就可以。第一篇稿子采訪回來,還沒傳達完采訪內(nèi)容,前輩就問我們:“縣城是不是全部建有盲道?一共多少公里的盲道?多少平方米?……”讓我們把幾個數(shù)據(jù)一一問清楚,他就坐在那里開始了“神仙畫畫”。不到半個小時,一篇小消息就成型了。我們就拿著他的手稿打印出來,然后發(fā)送到報社指定的郵箱,神奇的是第二天就見報了。那會兒的喜悅只停留在我的名字出現(xiàn)在了《衡水日報》上,還不知道是人家寫作的功底和對新聞的敏感性,才有了發(fā)稿的速度。后來才慢慢知道本報訊后面括號里,第一個名字是執(zhí)筆,即使這樣也是感到十分興奮和喜悅的。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現(xiàn)在報紙的一角,讓我體驗了人生的價值所在,讓我這個剛剛走上寫作之路的“新手”喜出望外。
當我們還沉浸在每天發(fā)稿的喜悅中時,各縣市區(qū)發(fā)稿排名就刊登在《衡水日報》二版的醒目位置。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和其他縣比拼數(shù)量,想要拿到好名次,就得多寫多發(fā)。才開始做通訊員,只知道去找一些別人沒有寫過的東西,追求“新”。那會兒就像魔怔了一樣,上街買菜,要找那些年齡長一些的,看起來有點兒特點的。下鄉(xiāng)途中也要到村里打聽有沒有致富能手,有沒有孝子賢媳。到了人家單位上先問,有沒有什么在全市的亮點工作。吃飯、睡覺,無時無刻不在想新聞。功夫不負苦心人,就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發(fā)稿的數(shù)量由每周一篇,升至每天一篇。慢慢地我們的剪裁本也由小本變大本,從一本變成了五本,將工業(yè)、城建、農(nóng)業(yè)、社會民生、人物通訊全部分類整理。發(fā)稿的數(shù)量越多,分類整理起來越帶勁,如果每天都能在每個本子上貼上一篇屬于自己的文章也是無比自豪的。
記得第一次見到趙勝華主任,他正在值夜班。我們幾個拿著稿子讓他修改。那會兒我都不知道他們夜班是要工作到次日凌晨,只知道人家晚上上班,沒有修改稿子的時間。但是第二天上午,他在看過稿子之后,認真地對稿子進行了分析,并從理論高度和寫作技巧上,一一進行了講解和指點。后來編輯李輝在報社組織的一次全市通訊員培訓結(jié)束后,專門送給了我一本書《如何當好通訊員》,并在書的扉頁給我留言,鼓勵我認真鉆研新聞業(yè)務。從此,我一發(fā)而不可收,隔三岔五有“豆腐塊兒”見諸報端,這既是《衡水日報》編輯對我的認可,同時也給了我最大的鼓勵。
后來我們又陸續(xù)結(jié)識了幾位總編及版面主任。他們不僅教寫稿,還教做人做事,思想碰撞的不只是工作,還有人生哲理。很多人用“爬格子”、“搬磚頭”來形容寫作,這道出了文字寫作者的艱辛??墒且黄恼碌暮脡牟⒎怯蓪懽髡咦晕艺J定。從文章的立意到謀篇布局,甚至遣詞造句,無不傾注作者的匠心與苦心。但最終擲筆成文,還有一道至關(guān)重要的關(guān)卡,你的文章能否問世,與編輯老師是否“高抬貴手”至關(guān)重要。因此,有人說,報社用稿就是“人情稿”,只要和編輯老師混熟了,稿子不咋地,也能用??墒?,在我的印象中,卻沒有這樣的概念,無論是中央媒體,還是地方報社,都是以質(zhì)用稿。
與《衡水日報》緣分至深,多年來,幾乎是期期必讀。捧在手心,如獲至寶。報紙上的每篇文章,激起了我濃厚的閱讀興趣,每一篇文章都仔細咀嚼,生怕漏掉一個字眼。對于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和優(yōu)美的文筆,即使閱讀數(shù)遍了,仍然愛不釋手。從讀報中,我學會了開拓進取,增強了審美情趣,明白了許多人生的道理。在《衡水日報》的熏陶下,我閱讀寫作興趣越來越濃。我的認知能力增強了;經(jīng)過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及編輯老師的指導和鼓勵,寫作水平得到不斷的提高,我慢慢從“生手”練成了“熟手”。我的作品很快被省市甚至一些全國知名報刊選用。這更加激發(fā)了我的創(chuàng)作熱情,成功帶給我喜悅,時常激勵我勤奮向上。可以說《衡水日報》像不滅的燈盞,讓我的心靈得以溫暖,視界得以敞亮。
歲月流金,光陰如梭,而如今我已結(jié)識《衡水日報》16個年頭了。16年來我經(jīng)歷了《衡水日報》改版,到衡水新聞網(wǎng)、衡水日報客戶端的變遷,經(jīng)歷了傳統(tǒng)媒體到多媒體的發(fā)展與壯大。由于經(jīng)常給《衡水日報》寫稿,讓我逐漸蛻變成有文化、有知識、有涵養(yǎng)的“文人”。我脫胎換骨的變化,并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多虧有了《衡水日報》這個好平臺。在這里,我由衷感謝《衡水日報》給了我陽光雨露,才使我獲得了豐碩的收獲。
隨著《衡水日報》的版面越來越多,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印刷越來越精美,我對她的愛也愈來愈深。60年來,《衡水日報》已成長為衡水最具影響力的一張報紙,內(nèi)斂、大氣,豐富多彩的版面,兼具高度、深度、廣度,可讀性強,散發(fā)著獨特的儒雅之氣。由當初的四開四版的小報,成長為集紙質(zhì)、網(wǎng)絡、手機客戶端為一體的媒體矩陣。從今昔對比中,從字里行間中,我們能夠看出一代代衡報人為此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在此向《衡水日報》的工作人員致敬!
《衡水日報》是一份承載幸福和希望的報紙,也是記錄著我成長和收獲的報紙。陪伴我從青年走向中年,從青澀走向成熟,無論工作再忙、崗位再變、年齡再大,我給《衡水日報》投稿的勁頭卻始終不減,我與《衡水日報》的情緣與日俱增,就像是塵封的老酒,年代越久遠,味道越香醇。
作者:張靜
視頻制作:楊麗卿 郭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