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歲月如歌。每當我回憶起這些年所走過來的路,最讓我銘記心懷的便是結識了《衡水日報》,激勵我在宣傳文化領域里砥礪奮進,給我的人生帶來了無限的快樂和幸福。
劉金英近照
今年9月,是《衡水日報》創(chuàng)刊60周年的喜慶日子。一張黨委機關報,由當初的《衡水群眾報》發(fā)展到今天的《衡水日報》、《衡水晚報》、衡水新聞網、衡水日報客戶端……一路昂首闊步走來,不僅對基層通訊員的成長功不可沒,而且為衡水的跨越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962年9月,《衡水群眾報》隨著衡水地區(qū)的誕生而創(chuàng)刊了?!逗馑罕妶蟆穭?chuàng)刊之初,正在讀初三且愛好寫作的我,在班主任老師的指點鼓勵下,給《衡水群眾報》寄去了第一篇稿子。意想不到的是,沒過幾天,報社給我寄來了一封回信,除了對退稿的指導外,還寄來了一份報道提綱。這之后,報社編輯還給我寄來多期《通訊園地》……做夢也沒有想到,我竟然成了《衡水群眾報》最早的基層通訊員之一。當時我想,絕不辜負報社編輯的期望,爭取將來能夠當個舞文弄墨的“記者”或“作家”。
記得一位企業(yè)家曾說:“一粒種子,放在水泥路上,會被曬死,只有在溫度、濕度適宜的土壤里,才能發(fā)芽、扎根、開花、結果?!被叵肫鹞遗c《衡水日報》的關系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可以由衷地說:“《衡水日報》是我們基層通訊員成長的搖籃?!?/p>
忘不了,1963年6月初中畢業(yè)后,我成了村上屈指可數的“文化人”。為了感恩黨和祖國的培養(yǎng),圓自己兒時的夢想,我堅持為報社寫稿。《“新包公”劉東溫》《好機手——劉虎》《祖國處處有親人》等稿件相繼見諸《衡水群眾報》。1964年10月,在《衡水群眾報》創(chuàng)辦的刊物《通訊園地》,還刊登了我寫的《為革命寫稿》體會文章。
1982年,為紀念創(chuàng)刊20周年,衡水日報社輯印的內部交流材料——《衡水日報通訊》。
忘不了,1964年冬天,愛寫詩歌的我到衡水文聯參加文藝創(chuàng)作會。會后,我找到當時在衡水河東老橋頭的衡水群眾報社。當時已是下班時間,在門衛(wèi)的指引下,我在報社南邊的小胡同里,找到一位姓袁的編輯家。袁編輯熱情地接待了我,并細心地把我?guī)サ膬善遄舆M行現場修改。后來,《劉南召什村洪水后加強牲畜安全越冬》一篇很快見了報。
忘不了,報社搬到河西以后,我每次到報社送稿,編輯們都熱情接待,從來沒把基層通訊員當“外人”?!懊鎸γ妗鼻写韪寮?,一絲不茍地推敲題目、修改段落,甚至指點著改正錯別字。有時天晚了回不了家,報社還給安排旅館住宿……接觸報社記者的機會多了,我學到的采寫知識也多了,寫稿的興趣也更濃了。隨著寫作水平的提高,我寫的稿子見報的越來越多,有的被編輯加上“編者按”,還有的登上了頭版頭條。我多次被評為《衡水日報》模范通訊員。我采寫的許多稿件,除了在《衡水日報》發(fā)表外,有的還陸續(xù)被《河北日報》、《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采用。我漸漸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土記者”。
忘不了,在衡水日報社召開的通訊員會上,我多次受到表彰和獎勵。1982年9月30日,在衡水軍分區(qū)禮堂舉行的慶祝《衡水日報》創(chuàng)刊20周年慶典大會上,我作為全區(qū)的通訊員代表在大會上發(fā)了言。從此,我寫稿的積極性更加高漲。那時候,我一方面要利用周末或節(jié)假日“春種秋收”,另一方面堅持寫稿不懈。
忘不了,由于《衡水日報》的大力“栽培”,我在寫作水平和政治修養(yǎng)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提高,我“自學成才”的成績獲得黨委、政府的認可,給予了“轉非轉干”,由一個農民走上了國家干部的崗位,先是調到縣委宣傳部專職搞新聞報道,后來又擔任武強縣第一任廣播電視臺臺長……是《衡水日報》成就了我。
忘不了,1985年春天,新聞單位搞改革又帶來了新的機遇?!逗馑請蟆吩诘刂焙透魇锌h設一批特約記者,當時作為在縣委宣傳部主管外宣工作的我首批被聘。開完特約記者聘任會議后,我們被聘的6名特約記者興致勃勃地在報社門口拍了一張合影。每當看到這張照片,我曾當過特約記者的自豪就在心中涌動。特約記者,雖然沒有經濟待遇,但有報社頒發(fā)的特約記者證,發(fā)稿時都冠以“特約記者”的頭銜,經常到報社開會,并在每月的《衡水日報通訊》上公布每個人的發(fā)稿情況,到年終還評比先進。這對我來說,也算是圓了“記者夢”。
1985年,衡水日報首批特約記者在日報社門前合影。
忘不了,風雨滄桑60多年,我一直奮斗在文化宣傳戰(zhàn)線。能夠得到《衡水日報》的關注和垂愛,是我終生的榮幸。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衡水日報》的徐向榮、劉倉庫、蔣清泉、周永生等一批資深的老記者,像老師那樣教導我堅持深入基層采訪,要多寫推動社會進步的先進典型。因此,幾十年來,我經常是一輛自行車、一個背包、一支筆,奔波在城鄉(xiāng)宣傳陣地的第一線,采訪本用了無數,自行車就騎壞了6輛,照相機用壞了4臺。辛勤耕耘換來了見諸各級報刊的各種稿件近萬篇,其中110多篇還榮獲國家、省、市的新聞獎和“五個一工程獎”。尤其是挖掘報道出了李會明、湯培茵、陳巧榮、許久志、楊開太、康英勤、李鶴鵬、張建輝等一大批先進典型。他們有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有的被選為十五大黨代表、有的被評為2011年感動河北十大新聞人物、有的被評為“河北工匠”、有的被評為“最美退伍兵”、有的被譽為“河北進川抗震救災第一人”;有兩人還榮登了“中國好人榜”,更多的是被表彰為各級最美家庭或各級道德模范……執(zhí)著于新聞事業(yè)的我,也先后獲得“衡水地區(qū)自學成才積極分子”“武強縣拔尖人才”“武強縣改革開放十大帶頭人”“衡水市新聞宣傳標兵”“衡水市十佳新聞工作者”等多種榮譽稱號;并以執(zhí)著的敬業(yè)精神先后被表彰為“武強縣第四屆道德模范”“衡水市道德模范提名獎”“時代新人·衡水好人”“時代新人·河北好人”和榮獲中國記協頒發(fā)的“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紀念章等;4次榮獲“武強縣宣傳工作特別貢獻獎”。
作者到農村采訪、拍攝群眾文化活動。
追根究底,我還是沾了《衡水日報》的“光”。但沾《衡水日報》“光”的又何止我一人?幾十年來,《衡水日報》一直堅持“群眾辦報”的方針,幾乎年年都舉辦通訊員培訓班,不斷壯大通訊員隊伍。雖然,報社的記者編輯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始終保持與基層通訊員的親密聯系……可以說,《衡水日報》讓一批批基層通訊員化繭成蝶,展翅高飛。
飲水思源,我永遠不能忘記《衡水日報》對基層通訊員的恩情。不忘初心,我要永遠當好《衡水日報》的通訊員,只要心臟跳,筆桿就不撂。
作者:劉金英
視頻制作:楊麗卿 郭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