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增強,跑步、騎行等運動健身方式近年來逐漸火熱起來,與此同時,軟骨、韌帶、肌肉等軟組織損傷的患者也逐年增多。


因此有些人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跳舞的時候突然感覺膝關節像觸電似的抽筋一下,膝關節就突然又痛又腫,伸不直了。”“以前跑步的時候出現過幾次膝關節‘打軟’,最近老是關節周圍有點不舒服”“踢球的時候突然出現關節像扭了一下,有種脫離的感覺,關節里面覺得‘砰’的一聲。”在這里,他們可能都遇到了一個同樣的麻煩,那就是髕骨脫位。


髕骨脫位較為常見


說這個話題之前,先說一個我遇到的病例。二十多歲的小王,小時候開始頻繁出現雙側髕骨脫位,平均每年脫位至少2至3次,不敢太劇烈地跑、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習。


髕骨也叫膝蓋骨,是人體最大的籽骨,很容易摸到,它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頭肌腱內。戰國時孫臏被龐涓挖掉了髕骨,從此只能在輪椅上指揮千軍萬馬,可見髕骨對行走和站立是十分重要的。髕骨脫位指的是患者在屈膝時髕骨脫于股骨外髁外側,伸膝時自然復位。簡言之就是“髕骨‘出軌’,不在原來軌道上了”。幾年內,小王先后雖然接受了石膏托固定、支具固定等保守治療,均效果不佳,最后還是采取了手術治療。


髕骨脫位分為先天性脫位、外傷性脫位、復發性脫位、習慣性脫位。小王就屬于復發性脫位,雖然是偶爾脫位,還是會嚴重影響生活的。髕骨脫位的情況在生活中還是較為常見的,平均我們每年要遇到三十多名類似的患者。


首次髕骨脫位一定要重視


髕骨脫位在青少年中較為常見,好發于14到16歲,容易漏診誤診。因此青少年摔倒或者碰傷后,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膝蓋部位,看看是否出現髕骨向外側滑動的不正常現象,如果出現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如果發現不及時,反復脫位會導致關節軟骨面的磨損,對以后膝關節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后期手術難度非常大!


還有一種是先天性膝關節發育缺陷引起髕骨脫位,外傷是誘因。往往屈膝時髕骨就會脫于股骨外髁外側,伸膝時可自然復位,這是習慣性脫位。疼痛感不強,伸膝可自行復位。很多患者就會忽略這些“小損傷”,甚至有些醫生也會對此不以為意,打個石膏固定,保守治療。而這會對將來的膝關節軟骨半月板損傷埋下伏筆。軟骨骨折掉落關節內會造成游離體,在關節伸屈活動時磨損軟骨和半月板。而本身薄弱的韌帶在損傷斷裂后無法牽制髕骨的外移,于是習慣性髕骨脫位就出現了。


手術治療后與常人無異


髕骨脫位后,絕大多數人需要手術治療。因為髕骨脫位會反復發作,只要復發過兩次到三次以上,再復發的概率接近100%,基本上都是要做手術才能治愈。


如果不手術會明顯影響到人的正常活動,尤其是膝關節在半蹲、扭轉時容易受傷,所以通常建議手術治療。正是因為這種髕骨脫位會復發,而且有先天性內側組織薄弱的因素,所以一般建議手術做內側髕股韌帶的重建。術后絕大多數的病人,不會再復發脫位了。


手術通常從自身取一根小肌腱替代斷裂的內側髕股韌帶,這樣對于人體沒有什么不良的影響,能夠得到最好的修復效果。而且這個手術有一部分是微創,病人的傷口很小,恢復更快。同時也和醫生的選擇及技術有一定的關系,建議選擇經驗豐富的醫生來做手術。


當然,在髕骨脫位的不同階段均有相應的方法解決。越早期越好,方法簡單,效果好,越往后治療方法越復雜,效果相比要差一些。早治療不僅能解決脫位問題,還可避免繼發畸形。如果治療較晚,會出現髖、膝關節繼發畸形,甚至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影響工作和生活。


作者:張長青 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關節骨一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