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宅基種下新希望 閑院子長出“金娃娃”

——武邑縣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資源助力村民增收探微


土地是中國人的根,宅基地則更是中國農民一種濃厚的故鄉情懷。然而,在一些農村,卻面臨著部分宅基地、住宅閑置浪費和農村留守人員整體收入偏低、村莊面貌亟待改善的雙重難題。


如何盤活農村閑置資源,進而改善村莊面貌、促進農民增收?武邑縣緊緊抓住2020年10月獲批省級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和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縣契機,把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作為節約高效用地、發展農村經濟、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三強化”開局、以“三保障”支撐、以五種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條讓農村閑房老宅生“金”的道路。



2020年底,農村宅基地改革對武邑老百姓來說還是新生事物。剛開始時,很多群眾認識不到位、配合不積極。為了能將工作落到實處,武邑縣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政策引領、穩妥推進,試點先行、保障有力”的原則,從三個強化入手,打開了局面:


——強化組織領導。他們研究出臺了《武邑縣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和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示范實施方案(試行)》,確定了縣直接領導、鄉鎮組織實施、村具體操作的工作格局。


——強化宣傳引導。他們編撰農村宅基地政策匯編500余本,印發宅基地改革明白紙2萬份,召開培訓會16場次、培訓1600余人。


——強化摸底統計。他們在全縣524個村均設立調查小組,全面摸準核實農村宅基地信息,建立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宅基地臺賬。


打牢基礎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接下來,武邑縣又從三個層面入手,為農村宅基地改革的順利推進找到了“保險繩”。


——資金保障。武邑縣不等不靠,在積極爭取省廳宅基地改革資金的同時,縣級財政統籌資金900多萬元,打捆用于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工作。充足的資金讓改革有了底氣。


——制度保障。他們先后出臺了《關于農村宅基地退出的指導意見》《關于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管理實施意見》等5個改革性文件,嚴格宅基地規劃、分配、使用、調整、收回、監管等政策要求,讓改革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領導保障。獲批試點縣以來,武邑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關注,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分管領導堅持一旬一碰頭、一月一調研、雙月一調度,為指導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提供了堅實的領導保障。


在深入摸底、科學研判、保障有序的基礎上,武邑縣按照民意為先、效益為主、穩妥推進的基本思路,確定了18個試點先行村。他們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探索出了5種農村宅基地改革新路徑,取得了一定進展。



“三園一伏”盤活模式——


大紫塔鄉靳紫塔村,同許多當年的武邑農村一樣,都是“空心宅殘垣斷壁、閑散地茅草半人高、村內垃圾亂堆”的模樣。如今,經過農村宅基地改革,村莊面貌大變樣,取而代之的是房前屋后的小菜園、小果園和讓人心曠神怡的小游園。


18個試點村先行先試,積極推進見縫插針式的小菜園、小果園、小游園建設,不僅讓村容村貌大為改觀、引領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讓村民和村集體得到了切實的收益:閑置宅基地與清理出的土地由村集體以宅基地所有權入股并負責前期投入,原住戶以宅基地資格權入股,管理者負責日常管理;收益則采用由宅基地原住戶、村集體、管理者各得三分之一的三方共贏模式。這一過程中,武邑縣共拆除、平整殘垣斷壁6000余處,建設“三園”3000余處。同時,他們還在清理出的土地上建光伏電站,收益歸村集體與原住戶雙方共贏。截至目前,全縣今年共整合扶貧資金1700萬元,扶持82個村集體建設光伏電站,村年均增收3萬元。


“三園一伏”模式因適用性廣、操作相對簡單,迅速在武邑縣眾多農村推廣開來。


“加工作坊”盤活模式——


在那些有一定產業、交通便利、基礎設施較好的村莊,“加工作坊”的盤活模式因收益較高,成為了首選。


韓莊鎮國英家庭農場的“芽苗菜”生產項目是武邑的新興項目,利用各種谷類、豆類種子培育出營養豐富、無污染、可食用的“芽菜”,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芽苗菜占地少、空間利用率高,投資小,周期短,利潤可觀,有幾間房就可以種。”韓莊國英家庭農場負責人李治國常常這樣向鄉親們推廣芽苗菜種植。在國英家庭農場的帶動下,40余戶農戶將閑置農房改造為培育車間種植“芽苗菜”,盤活利用閑置農房118間,戶均年增收2000多元。



硬木雕刻家具和金融櫥柜都是武邑人自豪的“產業名片”。許多村莊既有這些方面的產業基礎,又有懂技術、會加工的技術工人。這些村就通過改造、置換、租賃等形式,將閑置農房和宅基地改造建設成加工車間或小作坊,在為小微企業解困的同時,帶動了村民增收。


目前,武邑縣依托硬木雕刻家具產業、金融櫥柜產業、家庭農場等產業,利用閑置農房及庭院和閑置宅基地建立起初加工車間4678處。


“民宿旅游”盤活模式——


韓王思公村是武邑小有名氣的文化村。因地處城區周邊、緊鄰衡水野生動物園,又有一定的文旅資源,決定利用閑置宅基舊農房發展“民宿旅游”。


他們成立了農宅合作社,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采取“農戶+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企業”等多元主體的形式對閑置農宅進行統一打造;確定了農戶享受房屋租金、集體合作社按合同約定分享收益、企業經營的經營模式。由農戶負責提供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企業負責農宅改造和后續經營管理,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三方統一簽訂租賃合同,發展符合鄉村特點的餐飲、民宿、旅游等農村三產融合新業態,現已改造農宅20余處。



像韓王思公村一樣,韓莊鎮賈史莊村、審坡鎮賈寺院村等村紛紛依托自身交通優勢、和諧村風和文旅資源,通過“民宿旅游”模式,盤活了閑房老宅,搞得風生水起。目前,武邑縣發展休閑旅游的村莊區域6個,輻射帶動周邊村莊20多個,在大幅提升村集體經濟實力的同時,帶動了周邊鄉村旅游發展。


“集體收儲”盤活模式——


趙橋鎮劉家村是“人民楷模”李保國同志的家鄉。為了將“太行新愚公”精神賡續傳承,武邑縣在劉家村探索了一條“集體收儲”的路徑。縣政府撥付了專項資金,專門用于閑置宅基地收儲再利用的啟動、獎勵、補助及復墾工程,實現集體收儲、集零為整、整體開發。對于收回的宅基地除按河北省區片地價補貼以外,再根據宅基證面積以每畝5萬元的標準進行二次補助,有效調動起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按照這種模式,劉家村在農戶自愿的基礎上,先后對17處5.71畝閑置住宅和宅基地進行集體收儲,給予村民補償59.4萬元,統一建設了李保國教育基地項目,將“集體收儲”盤活模式演繹得有聲有色。


“增減掛鉤”盤活模式——


審坡鎮邱高寺院村,因其閑置農房和閑置宅基地相對集中且與耕地相連,實施了村民有償退出、集體建設用地開發復墾的“增減掛鉤”盤活模式。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鼓勵農戶退出閑置農房和閑置宅基地,節余集體建設用地達到復墾標準的(與耕地相連,面積達到600平方米),縣財政按每畝15萬元補助(農戶只享受宅基地面積補助,宅基地以外的補助歸村集體)。復墾后的耕地歸村集體所有,增減掛鉤指標由縣政府收儲。


經過拆除平整、有償收回后,邱高寺院村與耕地相連的26處閑置民宅和24畝閑置宅基地開發復墾,由原農戶種植,增加了農戶收入,帶動了農民群眾從“要我拆”轉變為“我要拆”。


……


在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閑置住宅的推進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日益凸顯,武邑縣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被全面激活。


“這五種盤活模式在18個試點先行村初見成效,目前已向全縣推廣。”說起農宅改革的前景,武邑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石華康信心滿滿,“下一步我們將努力探索出更多的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為全省的鄉村振興作出武邑貢獻!”


通訊員:李金生 徐貝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