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唐山丨葫蘆砑花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建春:鈍刀砑詩畫 葫蘆載春秋



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兼具食用、經濟、收藏的價值。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利用鈍刀將詩、畫砑于葫蘆表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層次分明的砑花作品賦予葫蘆更高的藝術價值、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唐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葫蘆砑花手工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建春得拜名師,將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引入唐山,潛心研習、發展創新,用巧手鈍刀在葫蘆上續寫時代春秋。


結緣


走進劉建春的“一凡葫藝”工作室,仿佛進入了葫蘆的世界,墻壁上、櫥窗里到處都是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葫蘆。談起葫蘆砑花,劉建春滔滔不絕。



圖為劉建春展示葫蘆砑花手工技藝。 記者 趙亮 攝


據了解,葫蘆文化經歷數千年的歷史積淀,以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現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葫蘆形體優美,色黃如金,寓意吉祥,賞玩者甚眾。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出現于清代晚期。砑花的原理與陽刻相似,用瑪瑙、玉、牙、金屬等制成的砑花刀壓下花紋周邊部分,使葫蘆表面出現凹凸不平的立體圖案。砑花不會破損表皮,葫蘆可以歷經百年長久保存,歷史價值極高。“葫蘆砑花技藝所用原料為純天然葫蘆,綠色環保可再生,符合當今社會需求。”劉建春說。


談到與葫蘆結緣,自幼喜歡繪畫的劉建春笑著談起了動畫片《葫蘆娃》,更因在農村親戚家中看到了大大小小的葫蘆,心生喜愛。一天,他在鳳凰山附近遇到葫蘆烙畫藝人,便駐足觀看,癡迷其中。回到家,他找來葫蘆烙畫的書籍自學,用維修電氣的電烙鐵進行烙畫嘗試,每每畫出些簡單的線條,就會讓他非常滿足。隨著自我不斷總結、不斷學習,他了解到葫蘆烙畫可以調溫、炫色,便利用電扇檔位調節器改造電烙鐵,練習不同溫度下的烙畫技巧,更拜入唐山民間藝人李兆坤門下,烙畫技藝日漸精深。


學藝


進入互聯網時代,劉建春加入了葫蘆烙畫QQ群,與各地葫蘆烙畫藝人交流學習。一次,他在電視上看到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張福來介紹、展示葫蘆砑花工藝,驚艷于其作品,萌生嘗試之念。


根據電視上的介紹,劉建春買來瑪瑙刀和葫蘆,自行嘗試葫蘆砑花技藝。然而在實踐中,他嘗到了苦頭,甚至受到傷病的困擾。“不是所有葫蘆都適合砑花,我選的葫蘆表皮比較硬,而且刀具沒經過打磨不順手,再加上不懂技巧只知蠻力,不僅導致砑花失敗,而且手部患上腱鞘炎,半年多不敢動彈。”劉建春說。對葫蘆砑花的癡迷,讓他研習技藝的腳步沒有片刻停歇,他查閱資料,不斷嘗試,最終與張福來建立聯系,并拜其為師。在張福來的傾囊相授下,劉建春專心研習砑花技藝,使葫蘆砑花這門中華民族獨有的傳統技藝在唐山得以傳承。



圖為劉建春葫蘆砑花作品。 記者 王歡 攝


日積月累的堅持,劉建春的葫蘆砑花手工技藝爐火純青,成為河北省工美行業藝術大師、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烙畫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唐山市市級非遺傳承人、唐山市路北英才。他不僅傳承了師父的反刀正砑技法,更在傳承中突破傳統砑花技法中樹木枝干與樹葉砑法有實無虛的不足,在樹葉砑法中加入虛實分明的“點砑技法”,使樹葉層次更加分明,立體感更加強烈。遠景的花草突破傳統,運用陰砑技法與近景的陽砑技法形成對比,使遠近景更加分明,層次感更強,畫面表現更加豐富。其作品構思巧妙、渾然天成,如作品《唐詩一首》,將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呈現在葫蘆上,每句詩下輔以古風畫作,環環相連;作品《貴妃出浴》,將“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詩句精心砑制在葫蘆表皮上,輔以古香古色的仕女圖,頗具別樣意境。


佳作


劉建春的砑花作品多呈現在范制鳴蟲葫蘆上,范制葫蘆也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范制鳴蟲葫蘆就是以范迫使葫蘆依照人的意愿生長成形,是畜養鳴蟲之具,器型分為雞心葫蘆、柳葉葫蘆、棒子葫蘆、油瓶葫蘆、花瓶葫蘆、蜘蛛肚葫蘆等,用于蓄養蟈蟈、蛐蛐等鳴蟲。每到秋季,劉建春就會到田間地頭選購適宜砑花的范制葫蘆。“葫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質地比較特殊,在外皮的選擇上要軟硬適中。還要選擇器型,對內部進行處理、清潔,以適宜蓄養鳴蟲。”劉建春說,新收的葫蘆要晾曬一至二年,去除筋性,而且皮色會變得更加美觀。



圖為劉建春和他的得意之作。 記者 趙亮 攝


在砑花時,劉建春根據不同器型設計不同圖案,用鉛筆打稿、勾刀勾線,再用鈍刀雕琢。“運用鈍刀要力度適中,不能破損葫蘆的表皮。一條紋路要一遍一遍地修改,經過無數刀才能得到滿意的效果。”劉建春說。其精心制作的一對《四季瓶》,不僅對應春夏秋冬四季,砑制的“拾翠踏青”“觀瀑聽濤”“西山晚歸”“寒江孤影”等書法,更勾勒出與之對應的畫作。“這對四季瓶我制作了3個月,瓶上的樹葉都是一片一片砑出來的。”劉建春說。


在櫥窗里,陳列著劉建春凝聚心血的得意之作。“山水有清音,得者寸心是。寒泉漱石根,冷冷豁心耳。”砑花作品《山水清音》是在總高達40厘米的葫蘆筒砑制一整幅中國傳統的工筆山水畫,運用傳統砑花技法與獨創的點砑、陰砑技法,使山石、樓臺亭閣錯落,樹木枝葉繁盛,人物儒雅高尚,整件作品壯闊幽深,把中國古代文人的清新雅致、傲然風骨表現得淋漓盡致。《嬰戲圖》則選用保定范制竹蛉葫蘆砑制,在有限的空間砑出四個孩童斗蟋蟀游戲時的場景。圖中,兩小兒蹲、坐于地斗蟋蟀,旁觀一小兒伸手招呼著遠來手捧蟋蟀罐的小兒。四小兒或開心、或嚴肅、或躍躍欲試,表情豐富,刻畫細膩。背景配以奇石假山矮木,山石砑法虛實結合,矮木運用點砑技法,枝葉繁茂虛實有度,襯托出人物各自不同的形態與動作變化。整幅作品布局合理,生動活潑,小兒情態豐富多姿,把孩子們游戲時的開心活潑與天真的童趣表現得恰到好處。


沉浸葫蘆砑花技藝多年,劉建春的作品屢獲大獎,其創作的《關河行旅圖》在中國(天津)第一屆葫蘆文化藝術節獲得金獎;作品《大鬧天宮》獲得第七屆中國·葫蘆島(龍港)國際葫蘆文化節葫蘆砑花工藝一等獎。葫蘆砑花作品《貴妃出浴》被中國葫蘆文化博物館收藏。


鈍刀砑詩畫,葫蘆載春秋。劉建春將繪畫、書法等藝術凝聚在砑花刀上,為一個個普通的葫蘆注入了藝術靈魂。如今,多名徒弟正在劉建春的指導下,潛心學習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劉建春說:“這些年,葫蘆砑花作品已經被人認可和接受,在鳴蟲圈內獨樹一幟。我會努力把葫蘆砑花手工技藝傳承下去,將更多更好的作品呈現于世。”


掃二維碼,觀看相關視頻。



來源:唐山勞動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