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又一年,記者節如期而至,內心歡喜。1937年11月8日,以范長江為首的新聞界前輩成立了中國記協的前身—中國青年記者協會。2000年8月,國務院正式將11月8日定為記者節。記者是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做為衡水日報的攝影記者團隊,我們是公眾的“眼睛”。透過鏡頭,我們用汗水與智慧,把百姓生活見聞、城市發展變遷等一一呈現給廣大讀者,忠實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在記者節來臨之際,欣喜之余,我們深刻感悟著自己肩負的重大責任,反思著如何更好地履職盡責,打造更加優秀的攝影鐵軍團隊,堅定不移地做好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

攝影記者有著先天的優勢:得天獨厚的采訪機會和發表平臺、優良的攝影器材裝備、高于常人的專業技能。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這些優勢正逐一被現實打破。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從稀有變為過剩,傳播從單向變為多向,受眾對視覺影像的需求逐步提高,新聞載體和傳播方式在變化,內容同質化嚴重,媒體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在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變革陣痛。社會總是要發展的,傳統媒體在轉型,每個身處其中的新聞人都在不斷學習新技術,努力讓自己朝著新媒體人的全能角色升級,變成永不會被時代淘汰的無敵鐵金剛。在融媒體改革大環境下,攝影記者只有主動不斷地去學習、判斷、改變,才能適應新的媒體形態。只需要拍好圖片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新的時代賦予了我們新的職能、新的使命,見證歷史、鐫刻時光的初心依舊。只是新時代、新技術、新業態,需要我同時兼顧紙媒和新媒體的發展變化。無論是新聞攝影還是視頻創作,門檻再低,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一個新聞事件上,無論是技術展現,還是對現象的理解,都迫使我去多想一步,怎樣才有更新奇的視角?怎樣才有更有效的傳播?

去年12月,我們在阜城縣王集鄉采訪,鏡頭對準了80后農家女建起的蒲公英生產基地。結束外出打工回鄉創業、農村土地流轉承包者、綠色農業發展帶頭人、網絡銷售致富等新聞標簽,已被多家媒體爭相報道。在深入采訪中,我們得知了蒲公英生產基地在當地政府的參與下,吸收附近貧困村民以地入股,同時為貧困戶保留打工崗位,帶動50多個貧困戶穩定脫貧。這使得最終圖文并茂的報道豐富厚重了不少。

2020年12月30日,阜城縣王集鄉前安村蒲公英種植大棚內,附近村民正在田間勞作。

近年來,網絡購物改變著市民的生活方式。去年12月11日下午,我們驅車趕到棗強縣肖張鎮,采訪這里的電商購物節里的盛況。從淘寶電商聚集村到電商物流園,我們遵從“不干涉”原則,讓拍攝主體以最自然、最接近真實的狀態呈現在鏡頭前,展示出這個地方特色產業本來的面目。拍攝完成已是天黑,回到單位處理圖片、寫稿,經過編審后在衡水日報APP上發布時間是22:38。

2020年12月11下午,棗強縣肖張鎮電商物流園九號倉內圓通公司自動化交叉分揀帶開始忙碌起來。雙十二電商購物節,肖張鎮要處理完成60萬訂單。

跑新聞,是記者的常態。不僅要帶著筆、本、相機跑,還要帶著腦子跑。今年4月9日,“冀就業,職等你”全省2021“直播帶崗”網絡招聘活動衡水專場在市人社局召開。我們聞風而動,趕到直播現場。疫情促使各行各業創新工作方法、企業對人才的渴求、百姓對就業的期望、全市第一次網絡直播招聘形式、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與保障、上百萬網民的關注,構成了這條新聞的靈魂。上午采訪完成,中午制作,下午發布。就發布時間而言,新媒體的靈活性大大優于紙質媒體。

衡水首次直播帶網火遍網絡1小時百萬人圍觀。

在普通大眾眼里,給記者這個職業加上了一道又一道的光環。我們在牢記使命,不負眾望的同時,也常常在問自己:記者到底是什么。對我們自身而言,記者不僅是安身立命之本,還是根植于內心的堅守與情懷,更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理想之光。從這一點出發,我們透過鏡頭發現了許多普通從業者。他們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在各自的崗位上,有著各自的情懷和堅守。去年冬至日,我們用旁觀者的姿態接近他們,記錄他們,感激他們。我們大膽創新了寫作與編排形式,以抒情散文式文字,具體的拍攝時間和地點,不同工作者的圖片,集結成一篇《冬至日,致敬戶外勞動者!》。付出總會有回報,我們獲得了當天編前會特稿。領導和同事們的肯定,激發了我們的工作熱情,攝影記者團隊新聞作品質量一直處于單位領先態勢。一年來,A稿、特稿數率為30%。

冬至日戶外勞動者的雙手。

今年是建黨百年,我們的鏡頭對準了紅色主題。在武強年畫博物館,我們發現了許多攜帶紅色基因的年畫。傳統藝術根植鄉野,最能表達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內心思想。《參軍圖》、《打日本救中國》、《邊區戰士》等,表達著百姓保家衛國、不畏強敵的樸素情感。懷著共鳴的情感,我們創作的《弘揚民間傳統文化,傳承年畫紅色基因》得到上級領導的認可和各界好評。我們又開辟了《在黨旗引領下》欄目,專門制作了新媒體欄頭,以文字+圖片+視頻的形式,把鏡頭對準紅色經典,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忠實記錄衡水革命老區發展變化。

武強年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康英勤在嘗試為建國初期年畫《革命圣地遵義會址》重新描圖上色。

作為一名記者,要有善于發現新聞線索的眼睛。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衡水的扶貧工作亮點紛呈。到去年年底,全市21.2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00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武邑、饒陽、阜城、棗強、武強、故城等6個貧困縣相繼摘掉了貧困帽子。今年6月,市及各縣市區鄉村振興機構重組掛牌成立。我們策劃創作的《鋪開鄉村振興新畫卷——武邑行》就在這個背景下完成。面對這個足以載入史冊的選題,我們深入到田間地頭,去實地體查當初貧困地區人們的生活現狀,真實地展現他們目前狀態。我們用鏡頭把幫扶、增收、不發愁、有奔頭等詞匯變成了直觀的影像。心里懷有新聞工作者的信念,手中的鏡頭才更有力量!

昔日貧困村武邑縣審坡鎮賈寺院村,如今人均年收入從2千元提高到2萬多元。村里種植、養殖等紅紅火火,村莊面貌也發生了巨變。

近年來,短視頻、微紀錄片、VR等報道形式大行其道,彈幕和VR技術也讓受眾從過去的信息被動接受者,成為具有交互屬性的信息主動探索者。高像素手機、相機正在普及,全民攝影時代已經攻破了攝影記者在專業器材和技術上的一切壁壘。兵臨城下的緊迫感,既要求攝影記者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新的報道形式,也要求攝影者向著專業化和藝術化縱深發展。

我們首先是一名記者,其次才是一名攝影記者。有一些我們過去堅持的東西,現在仍然有效。比如,盡快去現場,盡可能接近真實地呈現事件,尋找最佳角度,追求照片的表現力。不管職業環境如何變化,發現有價值的新聞并傳播出去,這個基本的使命不會變。與此同時,在手機攝影、視頻創作越來越被大眾熟悉、認可并廣泛使用的今天,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客觀上已經發生質的變化。因此,我們要從新聞傳播的角度出發,順應時代主動求變,才能做好知行合一的時代記錄者,更好地完成新一代新聞人的使命。為此,我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