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千年古縣武強,歷史上出過許多為官以清廉、勤政著稱的官吏,在官場不僅“不置產(chǎn)業(yè)”,而且一生與書畫為伴。


不置產(chǎn)業(yè)唯有“一擔書”的劉曠


劉曠,是《二十四史·隋書》中有傳記載的著名清官。他一生性格謹慎厚道,以誠信和仁恕待人接物。隋文帝開皇初年(公元581年),為平鄉(xiāng)縣令時,一人一騎去赴任。在官任上,又以善行、和諧治縣。人們有相互告狀的,便給他們講道義,而不用刑,常常是讓訴訟的人感到慚愧不已,主動撤銷訴訟,紛爭就心平氣和地解決了。劉曠的俸銀常常用來接濟窮困的人。老百姓被他的德行感化,相互鼓勵說:“我們有這樣的長官,怎么能做壞事呢?”劉曠在職七年,平鄉(xiāng)民風變得淳樸,人們之間更融洽,沒有人互相諍訟,以致于監(jiān)獄中都因為沒有犯人而長滿了草,判案大廳里也因為沒有人來打官司而可以張網(wǎng)捕鳥。等到劉曠離開的時候,全縣官民夾道號哭,相送百余里。劉曠官位升遷至臨潁縣令后,仍然名聲清廉,治民有功。公元591年,在全國官吏考績中,臨潁縣令劉曠名列第一。尚書左仆射高穎向隋文帝匯報了這件事情,皇上召見劉曠,勉勵他說:“天下的縣令很多,你能與眾不同而高于眾,這是多么好的事啊!”隋文帝在對劉曠加以慰問鼓勵的同時,又對侍衛(wèi)和近臣說:“如果不破格獎賞劉曠,怎么能夠勉勵天下官吏都勤政愛民呢?”于是,隋文帝下詔提升劉曠為莒州刺史。


劉曠,居官平鄉(xiāng)令、臨潁令和莒州刺史多年,從“不置產(chǎn)業(yè)”,唯一有的是“一擔書”。清代學者汪琬在《論作縣》中說:“隋代的劉曠,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勤政官吏。他們‘升堂視事,退堂觀書’,堪稱勤學善政之楷模?!笨磥恚瑒绮焕⑹俏鋸娍h歷史上的名賢精英。


“陶情書畫”“家無筲糧”的賈士俊


在封建社會里,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而武強縣康熙年間,卻出了個為官兩任退居回鄉(xiāng)后連吃飯都不豐裕的清官——賈士俊。


賈士俊,字秀生,康熙丁酉科(1717年)舉人。賈士俊聰明伶俐,五歲便入小學讀書學史,知識淵博,時曉大義,年二十四考上舉人之后,被朝廷派到武邑做知縣,遇上災害,全力以赴,帶領縣民鼎力救災,并對生活貧困的百姓予以賑恤。大災卻社會穩(wěn)定,受到上司的嘉獎。整個任職期間,民頌其德,感其惠政。在武邑縣任滿后調(diào)往山東青城為官,仍是兢兢業(yè)業(yè),一心為民。在縣境內(nèi)剪除盜賊,維持社會治安穩(wěn)定。為公平、公正地處理訴訟,他常常是以“差務”的身份深入民間察訪,從不放過每件案子的細節(jié),在他任上既無人情案,更沒有冤假錯案,被百姓贊為“包青天”式的父母官。


賈士俊經(jīng)常思索的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卻很少考慮自己被考核時的優(yōu)劣及升遷。他在青城任職期間,把青城治理得風清氣正,縣志記載說當時他把縣域治理得“臨邑有蝗蟲輒飛不入境”。然而,他官滿歸家后,“家無斗筲”(筲:一種竹器,僅容一斗二升糧食),日子過得很窘迫,唯吟風弄月、陶情書畫以自娛,享年七十二歲。


離官“惟有圖書數(shù)萬卷”的賀云舉


清代北代村賀云舉,嘉慶戊午科(1798年)進士,曾先后出任過3個縣的知縣,都留下了百姓稱頌的口碑。


在江蘇阜寧任知縣時,逢災年民饑,賀云舉個人率先捐資賑災的同時,旗幟鮮明地懲辦不法之徒。有豪民聚徒數(shù)百,強求賑濟,擾亂社會秩序,云舉即密言于制軍,合兵擒那些趁火打劫者予以懲治,受到全縣民眾的稱贊。后到高淳任職時,東西兩壩有惡民為害商旅,而且黨徒甚多,前任縣令不敢制理。云舉到任后對此則依法嚴懲,路人都為社會變得平安而感悅。原縣宅傳有怪異(即武強人說的“鬧兇”),前任縣令害怕而不敢住,云舉以“邪不壓正”的膽識,命人把縣宅打掃干凈,然后在儀仗隊的盛威下騎馬而入,怪亦竟絕。在靖江任上時,淮北災荒大饑,流民到靖江者每日有千百人。云舉計口給錢,并在高燥地方予以安置,派醫(yī)生巡回為民診病。災民到靖江如歸廬舍,上級官府將云舉之法下傳給其他州縣學習。云舉還善于聽斷判案,以公正廉明聞名,其他州縣有一時斷不了的案子,往往請云舉去審判定案。云舉以老離官返鄉(xiāng)時,行裝惟有圖書數(shù)萬卷,清官名聲在世上流傳至今。


作者:劉金英  編輯:李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