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淺吟 


滹沱河,起源于山西繁峙,綿延千里,流經安平域內。


《禮記》《周禮》的記載彰顯出她的古老和滄桑,哺育了人類的早期文明。明代詩人梁瑞霖:“一鞭曉色渡滹沱,芳草茸茸漫碧波”對她的吟詠,展現出她水天一色的旖旎風光和詩意畫卷。”


千百年來,滹沱河滋潤了古老的博陵大地,富足了安平百姓的衣食住行,燦爛了濃郁厚重的歷史文化,鍛造了一代代仁人志士堅韌向前、矢志奮發的安平精神,圍繞著我們這個滹沱小鎮的所在地,吟唱出一曲曲文動古今、發展進步的歷史旋律。 


德潤弦歌 


滹沱河水以其橫流絕仞的氣概,滾滾向前。兩岸曾經叱咤風云、厚德勤勞的仁人志士,早已化作安平風、滹沱魂,綿延千年,長續不斷。


滹沱河水長又長,千帆萬點孝德唱。

沿岸會渦布衣女,一桶河水救新皇。


幾千年前,我國的周朝,一位貧民女性誕生在滹沱河南岸。貧民女性為父吮癰,為孝父母,終身未嫁。傳說后來又用一桶滹沱河水智救東漢皇帝,被劉秀敕封“孝感圣姑”。在布衣圣女精神滋育下,到明清時間,又涌現出二姑、三姑····其中有幾位還出生在我們建王莊村,成為崇賢德孝的平民傳奇,為滹沱小鎮的文化底蘊充溢起了德孝為先的動人元素。


在孝德思想的浸潤中,滹沱河畔古稱鳳凰里的黃城村,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中,已是祖母的勤勞女性用乳汁供養婆婆,這一動人孝行,被收錄入中華孝典的《二十四孝》,稱為乳姑不怠,世代傳揚。


滹沱河滋養著勤勞的安平人民,也構筑了一代又一代人報國安邦的偉大理想。自漢朝至隋唐,安平崔氏“以德治家、以孝持家、以文興家”的祖訓推動這個家族成為了“博陵郡望”,一千多年間,伴隨著滹沱河水的流淌,高官顯貴不絕,二十多位宰相,400余人五品以上官員堪為盛傳。東漢文學家崔瑗的《座右銘》,唐代詩人崔護、崔灝,北宋畫家崔白,明代名臣崔呈秀,清代學者崔述,近代經濟學家崔適等一大批俊秀賢達,無不烙印著滹沱河畔的泥土芳香。這其中與諸葛亮同時代的崔州平曾被孔明贊嘆“滹沱崔姓大博陵”。


被稱為“亙古第一忠臣”的比干,其子林堅也曾渴飲滹沱河水,施政安平,從而有了天下林氏出滹沱的傳說。


這里也是張角率黃巾起義軍此往保定、北京征戰的地方,在滹沱河邊這個渡口登船奔向戰場。


抗擊外族侵略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為收復失地英勇作戰,但為他做后勤保障的指揮者卻是滹沱驕子張倬。


歷史如河流盡管波濤洶涌,但總是向前。


進入新時期,在新中國成長起來的滹沱兒女更是以不遜古人的氣概,將厚德精神世代傳揚。近年來 “愛心媽媽”王曉芬及“十佳好兒媳”涌現出了一大批厚德典范,延唱了滹沱河人重德尚孝的社會正調,孝德之鄉贊歌頻傳。 


網詠大調 


滹沱河,匯渤海以壯闊,育萬物以靈性。


滹沱河流域的演化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養育了農耕文明。從高原直下的磅礴之勢,又使這片土地水災不斷,一次又一次的洪水泛濫也鍛造了沿河人民愈挫愈勇、頑強求生、不斷發展的精神意志。據記載,早在西漢時期我們的先人就在滹沱河畔置縣,發達的農業文化,催發了手工業的逐漸興起,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幾位聰慧的女性發明了用頭發、馬尾與麻繩編制土布、織絹,不但開啟了安平獨具特色的絲網文明的帷幕,更使安平人帶著手藝遍行全國各地。滹沱河水運發達,我們腳下這個碼頭渡口成為了絲網流通的最主要陣地,清代《深州風土記》記載:“安平之絹皆一境獨勝,如此比者不能多也”“安平以絹利著聞,絹行歐美”說明安平絹羅順河而下,入渤海遠銷海外。建王莊村織絹者尤其廣泛。


滹沱河哺育了安平醇厚的民風;滹沱河鼓舞了安平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滹沱河凝鑄了安平人努力推動社會進步的世代夢想。


1918年,在天津行醫的安平人徐老山,為篩分出更為精密的中藥粉,引進日本的銅絲、鉛絲,編織新的“絹羅”,成為我國金屬絲網的源起。從此,絹羅生產延伸至金屬領域,絲網加工如雨后春筍般在建王莊村等全縣鄉村蓬勃發展。


1949年,伴隨著毛澤東主席一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莊嚴宣告,廣大安平人民成為新中國的建設者,通過公私合營,安平絲網步入新的發展期,逐步建起了縣辦織網廠和縣拔絲廠,使絲網生產漸成規模。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燃起滹沱兒女的創業熱情,絲網加工開始遍及城鄉, “戶戶機杼聲、村村織網忙” “昔日張羅人,今朝網鄉匠”是這個時期絲網生產的生動寫照。安平人在全市率先建起了第一家絲網合資企業——安菲絲網公司,建起了全國首屈一指的造紙網廠,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滹沱河滋養了安平這片神奇的土地,產生了獨樹一幟的絲網產業。上世紀90年代,安平人敏銳感知加快發展的時代脈搏,建起了全球唯一的絲網交易大市場——安平絲網大世界,吸納了千余家絲網銷售門店,輻射安平人遍布全國的萬余家絲網銷售網點,并遠銷海外100多國家和地區,可以說站在滹沱河邊,眺望全球商界。這其中僅從滹沱河小鎮走出的“網客”就達百人。


進入新世紀,安平舉辦了全球專業的絲網展會——安平國際絲網博覽會,使古老的絲網產業煥發出驚世的詠嘆,產業逐步從小規模向高、精、尖發展。安平盛發公司開發的絲網新產品伴隨著中國航天的腳步,使絲網產品助力神州飛船飛向太空。近年來,安平縣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引下,又在滹沱河南岸建設了全球絲網產業聚集區—安平絲網經濟園區,吸納投資億元以上的科技型企業78家,絲網從業人員達到21萬余人,年產值500億元。滹沱小鎮濃縮地傳唱出絲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低到高的歷史連奏曲與發達共鳴的經濟交響。


文唱金曲


滹沱河文明與安平文化發展的悠遠歷史,有無數史跡可以作證。


踏訪沿岸村莊,人們傳頌最多、詩歌成就最高當屬西晉文學家張載、張協、張亢,時稱“三張”,其中張協以其《雜詩十首》成就最高,影響更為深遠,體裁有三言、五言和七言,題材包括詠懷、游記、詠史等內容,“舍我衡門衣,更被縵胡纓”表現出了征戰沙場,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


“一品夫人二品官” 講述明代安平人王三余的詼諧善辯,他的傳說遍及神州。


滹沱河岸邊的孫遙城村,誕生了現當代文學大師孫犁,他是新中國荷花淀文學流派的主要創立者,其著名小說《鐵木前傳》和《風云初記》講述了作家童年關于滹沱河的記憶。先生的散文集《鄉里舊聞》更是記錄了滹沱河邊的風土人文,其中的一篇《菜虎》,寫的就是滹沱河小鎮建王莊一位菜農種菜、賣菜的歷史過往。孫犁參與主編的抗戰作品集《冀中一日》,曾在滹沱河小鎮冒著日寇的燒殺搶掠編輯而成。


滹沱河水滋養了一大批藝術家,從這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運動員進行曲》的作者程音章,新中國女性章草書法第一人弓彤軒,歷史學家、電視劇《成吉思汗》的作者朱耀庭,作家、學者、詩人李樹喜,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王冠英,著名詩人趙京戰,中國書畫名家趙屹松,評劇藝術家靳玲展。被稱為“南有阿丙,北有元享”的一代管樂大師楊元享,上世紀50年代多次為毛主席和周總理演出并出訪香港、泰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驚艷了世界。


著名作家魏巍是滹沱河人的女婿,他的愛情就在這塊熱土上萌發,他以紅楊樹署名的詩作《寫給滹沱河的你》:“如果戰友允許,我要寫一支歌,給一個淳樸的鄉村女兒,月亮照著戰壕,忍不住,將你思念。誰叫我,在織布機旁,將你碰見,誰叫那瑣碎的日子,在我們身邊流連·····我在千里之外,就看見了你秋收的鐮刀。在嘩嘩的水聲里,聽見你赤著腳,從河那邊走到這邊······”就是寫給滹沱河的女兒劉秋華的。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古井》作者喬秀清,著名畫家張辛國等成為新時期的文藝名家。


在作家、藝術家的視野下,滹沱河已化作精靈,啟迪智慧,造化人生。滹沱河文化鄉土味濃,源自人民、表現人民的特質,通過一代代文藝大師、一部部文藝巨著享譽神州、走向世界。 



紅發主旋 


滹沱河是自然規律的載體,流動哲理、傳頌精神,帶給歷史以革命的熠熠光輝。


1923年初,中共北方局書記李大釗,派遣安平人弓仲韜回到家鄉開辦“農民夜校”,以教農民識字為掩護,宣傳馬列主義,秘密發展了弓鳳洲、弓成山兩名黨員。1923年8月,他們三人在安平的臺城村成立了特別支部,史稱“臺城特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的第一個黨支部就此誕生,1924年經弓仲韜努力又建立了河北省第一個縣委—中共安平縣委,這一偉績矗起滹沱人在中國革命史上獨有的歷史豐碑,并為毛澤東開創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成功之路提供了最早和最基礎的星火燎原的佐證。


“七七事變”后,滹沱河見證了安平人打倒反動派、建設新中國,浴血奮戰的全部歷史,據不完全統計,僅抗日戰爭中安平就有2200多名英雄兒女舍身救國。由王東滄、張根生領導的抗日大隊,與入侵的日寇以滹沱河做掩護進行著殊死搏斗。“火燒辛營橋”“智取角邱炮樓”等戰斗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這段殘酷而英勇的戰斗史由革命家張根生整理出版了《滹沱河風云》并拍成電視劇搬上了熒屏。我們腳下的這個普通村莊,那時既是革命游擊力量的凝聚點,又是堡壘村,還是遠送仁人志士開赴前線的宣誓地點。


安平成為冀中抗日根據地的發祥地和長期抗戰的指揮中心,冀中區黨委書記黃敬、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以及賀龍、關向應等開國元勛在此戰斗、工作。被稱為冀中子弟兵母親的李杏閣就在該村對岸建起地下醫院,救治傷病員。


解放戰爭中,為保衛抗戰的勝利果實,安平人涌躍參軍,涌現出了“母送兒、妻送郎”的感人場面,半月報名入伍高達2000余人,當年由安平人組建的“安平縣農民保家獨立團”,就從滹沱小鎮建王莊渡口入陣參戰,后編入主力部隊,成為戰果影響最大的英雄集體。他們英勇殺敵,浴血奮戰,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許多榮立戰功,后來僅為我黨我軍縣團級以上領導干部就達二百多人。其集體參軍的照片被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歷史博物館,成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珍貴展品。另外中國炮兵兵種創立者、原廣州軍區副司令、炮兵司令員岳洪池,原化工部領導張亮,原毛主席衛士長李銀橋等都從安平走向轟轟烈烈的人民解放戰爭。


英雄為人民而獻身,人民永遠敬仰英雄。懷著深深的情愫,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并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納上萬人次參觀學習。建起了王東滄烈士墓和楊各莊烈士墓,讓子孫后代永記這些英雄,讓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樹的豐碑永存。


1955年,被毛主席批示 “五億農民的方向”的南王莊三戶老貧農,開起了全國合作化運動的先河。踐行者堅定的信仰,無比的忠誠。


滹沱河見證了英雄安平人的創舉,那段崢嶸歲月熔煉出安平歷久彌新、厚重深邃的紅色文化。



滹沱馬頌


安平歷史悠久,在發展過程中與馬有著不解之緣,這片地域曾是胡服騎射的發生地。在安平出土的漢代壁畫墓中,漢代郡王出行圖中各樣的馬風采多姿,將安平源遠流長的馬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安平縣將馬產業列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朝陽產業,加強與中國馬業協會、中國馬術協會對接合作,全力打造馬產業高端多元發展模式。依托滹沱河天然黃金賽道資源,以賽事聚人氣、聚馬氣,2018年以來成功舉辦了中華民族大賽馬、國際馬聯FEI耐力賽、ZWU世界馬術繞桶冠軍賽系列活動,吸引游客60多萬人次,被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國家級媒體報道;謀劃建設了占地4850畝的馬術文旅體育小鎮,打造了市民文化體育活動中心、中國馬文化博物館、京津冀馬術訓練基地、國家馬球訓練基地等平臺載體;先后與內蒙、新疆、甘肅多個縣市締結友好城市;成功承辦第三屆衡水市旅發大會和世界傳統馴馬大會,被中國馬業協會授予“中國馬業名城”榮譽稱號。


2020年精心策劃、采用高科技舞美燈光設備打造了5D映畫實景舞臺劇《飛馬滹沱》,重現了漢代郡王出行的盛況同時展現了安平如今馬業蒸蒸日上的態勢。馬具精品展、“天馬行空”馬攝影展等主題活動精彩紛呈。以“群英薈萃京津冀、飛馬燕趙中華情”為主題的第九屆中國馬術節在安平成功舉辦,期間場地障礙、盛裝舞步、馬球等六大賽事扣人心弦,是該年度規模最大、項目最全的綜合性馬術盛會,極大提升了安平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近期由農業農村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更為安平現代馬產業發展乃至中國馬術運動發展帶來新機遇。 


國夢高吭 


所有的回憶和夢想,都是從一條河流開始的。


伴隨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布局,新時代安平人奏起“協同創新、綠色崛起”的主旋律,進一步擦亮“天下網都、紅色安平、孫犁故里、孝德之鄉、中國馬城”的靚麗名片,全縣上下勠力同心實施“五個安平”建設,以自己更加豐富的實踐,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書寫著慷慨激昂的動人弦歌。 


作者:馬建超  編輯:李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