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林張氏,明永樂二年由山東壽光遷居景州棗林的一戶普通人家。始祖張原魯桑農起家,耕讀為訓,至五世而顯,七世而科第始盛——先后培養出進士、舉人、監生,貢生計296人。其出仕者的行政軌跡遍布云南、山西、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甘肅、寧夏、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廣西、陜西、吉林、直隸及朝廷重要部司,成為明清數百年經久不衰的書香世家。


《張氏詩集合編》由時任河南督糧道、欽加鹽運使張畇主編,清咸豐十年(1860年)鐫刻出版,惜歷經時代變遷幾近湮滅。慶幸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以及哈佛、密歇根大學各有善本收藏。2015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詩集上自明萬歷癸丑進士張文熙,下至清嘉慶己卯舉人張畇,共收錄家族48人詩作756首。內容包括宮廷雜詠、政務感懷、田園逸韻、風土人情以及與董其昌、陳眉公等文壇巨擎的詩文唱和。其字里行間的家國情懷與中華民族數千年主流意識形態一脈相承,是研究董子故里及古景州地域文化的珍貴文獻資料,具有極高的文學和傳統文化價值。下面,謹從詩集幾位代表性作者的詩文切入,從他們為人、為政、為學、為家等方面賞析詩集所表現的主流價值觀包括家國擔當、黎民情懷、淳樸孝悌、耕讀傳家以及寄情田園、退逸林泉的詩意生活情趣。


一、安危孰系蒼生望  進退予知綠野長


這是棗林張氏第八世先賢、明萬歷癸丑進士、時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張文熙七律《予告》詩中的心聲坦白,表現了作者心系蒼生,致主于民、不計個人進退的高風亮節。在受命螭頭,于1614年赴任山東樂安之初,即立言“不愿負民辜素志,敢期致主自今年”。篤信“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孟東野.上達奚舍人)”。一再提示家人“寧親莫為仁糈薄,留取清風萬古傳”。因政聲卓著,東阿鄉民為其立生祠以尸祝之。隨后,欽取浙江道監察御史、江南巡按。赴任途中寫下“四月登車驛路長,天南一望盡蒼浪。澄清早矢心如水,揚激全憑筆似霜。路有聞聲隨解綬,家無夙駕遂飛韁。兒童亦解驄當避,聽說埋輪舊姓張”。作為監察御史,激揚文字,秉筆似霜,體現的是剛正不阿的職業操守。最后一句“聽說埋輪舊姓張”,更是以東漢“張綱埋輪”之典故抒發敢于抨擊權貴、不畏邪惡的忠勇氣概。也正是因為這身剛正不阿、直言進諫的埋輪精神,加上“廟堂有蜮”,樗材“薏苡之讒”,“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賈誼.新書.慎微)”。38歲時競蒙“君恩浩蕩賜還鄉”。好在,公矢心如水,不負蒼生望,進退綠野長。歸鄉后,筑墅南郊,陳古今經史子集,朝夕吟詠披覽。一代諍臣,“閑居寥落生高興,只戴紗巾曳杖藜”。嗟乎!逆淘汰之頑疾,歷代難除。


二、妻子凍餒躬儉素  不獨坐客寒無氈


此句語出張氏第九世先賢、明崇禎進士、清吏部文選司郎中張國樞之排律《卻衣篇》。詩中借晉陵太守孔奐謝卻富人饋贈氈衣的事情抒發作者身為吏部大員一塵不染、清白自勵的廉潔操守。“請看此夜孤城雪,誰念隆冬萬戶寒?此風烈烈歲云暮,無衣無食誰堪愬(shuo)。兒女哀號索短襦,上臺飛檄催完賦”。一邊是百姓缺衣少食,一邊是上臺催租斂賦。面對此景,“慚愧分符作郡侯,我溫人冰亦堪憂,還君嘉貺(kuang)領君意,敝褐(he)逍遙何所求。”國樞感嘆“吁嗟孔君真孔父,天下維良復誰舞?”自信“善政由來冠六朝,清名自足垂千古”。端人貴潔己,寧使霜露侵。詩中可見,崇清廉,重名節,是仁人君子的至高追求。廉者必勤。據清太子少保杜立德文載,其與張國樞“同朝十年未嘗見其猝怒猝喜,有疾言遽色。及當國家利害可否,輒毅然指正而不茍”。由刑部改吏部主事四司,“茹檗(bo)飲冰,積勞成憊”,四十五歲英年殉職。一生清廉自守,死后“宦橐(tuo)一無所遺”,以至于喪葬所需棺具皆由變賣房產所購得。其胞弟、順治戊子舉人張國范哭曰:“誰憐清白吏,身死遂家貧。魏闕空知己,靈輭(ruan)哭老人。六階心血殫,千載是非陳。徒使秋原上,西風淚滿巾。”“千載”一句,似基于國樞公跨明清兩朝任職的特殊經歷。先是明代山西榆次縣知縣,再是清代江南武進縣知縣、吏部文選司郎中。對于這段歷史,張國樞在《詠春雜詠四首》之二中感慨:“正氣吾家有直臣,當年誰不仰批鱗。花開花謝心彌苦,時醒時醉志未申。幸得歸田娛子舍,可能持祿辱朝紳。只今論定山河改,青史應無愧黨人。”江山改定,回望無門,清操依舊,無愧我心。


三、日把竹竿破結羅  清平海上不揚波


語出棗林張氏第九世先賢、湖廣清吏司郎中、江南安慶知府張芝眉的七絕組詩《十不說》,其特別強調,“十不說銘之座右,晨夕觸目,復續俚言,用志不忘。”這是十首修養自身、勸誡子孫的哲理詩。作者根據其先后任直隸順天府教諭、國子監典簿、大理寺司物、刑部湖廣清吏司主事、山東清吏司員外郎、湖廣清吏司郎中、江南安慶知府的豐富閱歷,把他的人生感悟、官場體驗復續俚語,寄情自然,參透不點透,讓讀者在敘物詠懷中領略個中三味。比如,“未種三春桃李樹,清蔭何日送行人?”通篇讀來,主要是功德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種三春樹,不得桃李蔭。事在躬行,功成亦不必在今。“九流刀尺且高閣,坐看花媒鬧綠苔”一首,主旨是慎品評。遇事少品頭論足。面對“雀臺殘灰”,九流刀尺暫且不用,只須坐看,靜待“花媒鬧綠苔”。“自有高岡聲律協,無勞兩翼噪深秋”,對各類新聞,尤其是小道消息或是不同雜音,協律自有高岡,深秋無勞鼓噪。“空傳桑海又揚塵,議論無根休入唇。”這里主敘舊事往聞,無根莫論。正視現實,尊重歷史。不空談,不妄議,至言去言,至為無為。“機心起處鷗飛盡,穩坐場中看爛柯。”本詩題曰《爭訟》,教人陶然忘機,遠爭訟之弊。靜水流深,海不揚波,靜觀時變,坐看爛柯。


四、萬縷寒煙拂遠天  東風板渚恨緜緜


此詩出自棗林張氏第十三世先賢、乾隆庚子副榜候選教諭張頫《春柳四首》。頫公者,《張氏詩集合編》主編、時任河南督糧道欽加鹽運使張畇之祖父。畇自幼失怙,故祖孫相依為命,感情至深。據畇文載,“先王父自庚子誤中副車后即絕意仕進,日肆力于詩、古文辭以自怡悅。”頫公亦自敘“薄遊南北,足跡半天下”,現存133首,是有清一代古景州田園詩派的杰出代表。頫公詩作,不少寄意山水,孝親睦友,兒女情長。這首《春柳四首》便是抒發祖孫離愁別恨的作品之一。看是春景,實為離愁。“萬縷寒煙拂遠天,東風板渚恨緜緜”,“花飛玉塞仍三月,人去龍庭又一年”,離愁別緒如柳岸寒煙萬縷,無際無邊。“春色殷勤新雨后,離思迢遞(di)夕陽邊”。此時此景,天亦黃昏,人亦黃昏。夕陽下,一位老人憑杖遙眺,悠悠離思,情不自禁。更有“小桃未放鶯聲澀,披拂長條遽可憐”。包括第二首“二月輕寒染黛眉,東君又此寄相思。桃花流水成今日,落葉涼蟬憶往時。芳草知憐昨夜雨,疏桐也發去年枝。柔條偏是多情緒,獨向人間綰別離。”字里行間透著祖孫深情,離愁悠悠,愛意緜緜。


品讀至此,我們不難感受古賢的精神狀態,詩意的生活,詩意的語言,以及舉止間的文化教養。甚至面對死亡,竟也以詩簡的方式開啟往生之門。如廩貢生張爾謹的病中絕命詩:“燈暗風翻幕,蟲吟葉擁墻。人如秋已老,愁與夜俱長。滴盡階前雨,催成鏡里霜。黃花依舊好,多病不能觴。”如此風燭殘年,依然以詩意的情懷告別于世。不僅詩書傳家,而且詩書終老。此等品味,何能不雅?


作者:孫志軍  編輯:李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