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一”烈士陵園位于武邑縣城西北13公里的任角村東,占地面積26668平方米。園內,一座鐫刻著“死難烈士萬歲”六個遒勁大字的紀念碑巍然矗立,仿佛在向世人訴說著那段硝煙彌漫浴血抗戰的崢嶸歲月,又仿佛時刻在警醒著后人莫忘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1942年至1943年,是冀南抗戰最艱苦的歲月。日軍經常組織大規模的“掃蕩”“合圍”,抗日根據地被嚴重分割。1942年5月20日深夜,冀南五分區基干團(原二十七團)的一連、五連和九連的一個排共300多名戰士,在冀南軍區第5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張俊峰和團長呂琛、團政委查茂德的帶領下,輾轉來到武邑縣圈頭鄉任角村東頭場院宿營。21日拂曉,何村村南、任角以東不斷傳來急促的槍聲。偵察員報告,敵人正從東、南兩個方向圍上來。張俊峰立即命令,把部隊拉出去,在何村、任角村東阻擊敵人。日軍依仗人多的暫時優勢,步兵、騎兵一起向我軍橫沖直撞地撲來。在前有截兵、后有追敵的緊要關頭,我軍戰士英勇地與敵人展開激戰。為了掩護群眾,戰士們邊打邊順著交通溝向東北方向撤退。這時,敵人已從四面圍過來,戰士們在任角交通溝內外英勇頑強地向敵人沖殺,一連打退敵人五六次圍攻。日軍隨即調來了十幾倍于我軍的兵力、一百多輛汽車、十余輛坦克、數十門迫擊炮向八路軍陣地進攻。300多名戰士隨即與日軍展開了頑強戰斗,子彈打光了就與敵人短兵相接,展開肉搏戰。這場戰斗從拂曉打到黃昏,我軍打死打傷敵人七百余人。但終因兵力、武器相差懸殊,除少數戰士突出重圍外,300余名指戰員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張俊峰也為國捐軀。幾天后,當地村民將烈士們的遺體就地掩埋,筑起了一條1公里長的土崗。
1955年,人們在此修建了烈士亭,立碑紀念。1971年5月,為紀念犧牲的英烈,又在此將任角烈士崗擴建為“任角烈士陵園”,并修建了烈士紀念塔。2010年,武邑縣政府投入資金二百多萬元在原址重新修建,并將縣烈士陵園遷移至此,更名為“五·二一烈士陵園”。
2014年開始,又陸續將縣域內236座零散烈士墓遷到這里。2015年,為保護烈士遺址,縣政府投入一百多萬元在原來的園內土崗上,進行了水泥加固,并重新立了漢白玉石碑,新修大理石地面、碎拼路面4600平方米,新建烈士墻一座、紀念亭兩座。2019年,又投資七十多萬元對園外的四段烈士崗進行了水泥加固,立漢白玉石碑四座。
目前,“五·二一”陵園的烈士崗掩埋著1942年5月21日反“圍剿”戰斗中犧牲的300多名烈士的遺骨。2011年7月,陵園被衡水市委授予“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同年9月,又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6年11月被衡水市評為“市級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2017年6月被評為“市級國防教育基地”。每年5月21日、清明、國家公祭日,眾多干部群眾和學生紛紛來到這里,在這片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為烈士掃墓、向先烈志哀,表達對英烈的無限追思和敬重,汲取前行的磅礴動力。
文/李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