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參軍,跟著部隊南征北戰,足跡遍布全國各地;抗美援朝戰爭,作為重機槍手,他在前線堅守;和平年代,他響應國家精兵簡政的號召,回家鄉支援農業建設,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無限熱愛的初心。他就是91歲高齡的老黨員、抗美援朝老兵,安平縣大子文鄉東白駝羅村的李志躍。
近日,在東白駝羅村,記者見到了李志躍。雖已91歲高齡,但老人身體硬朗、思維清晰,說起自己的戎馬一生,老人眼睛亮了起來。“重傷不哭,輕傷不下火線。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后退一寸。”對于部隊的戰斗口號,李志躍至今仍朗朗上口。李志躍出生于1930年,少年隨父參軍。“那時候父親跟隨八路軍抗戰,13歲時,我孤身一人去冀中抗日根據地找父親,然后就留在軍中。”李志躍回憶,他從勤務員做起,年齡稍大一點兒,當上了通訊兵,再后來輾轉到冀南抗日根據地,當了一名重機槍手,因為反應快,槍法準,他在部隊小有名氣。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李志躍跟著部隊南征北戰,參加過多次戰斗。“我跟隨部隊,從中國的東部一直打到西部和西北,足跡遍布河北、山西、甘肅等地。”老人說,朝鮮戰爭爆發后,1951年2月,他跟隨部隊入朝作戰,也就是在這時,自己火線入黨。說起部隊番號,老人脫口而出:“我在64軍190師570團二營,機槍連任班長,團長宋進才,師長陳信忠,軍長曾思玉,司令員楊得志,總司令彭德懷。”
“我們坐火車去朝鮮,空中經常有美國飛機來轟炸,因為我是重機槍手,為了掩護列車安全,我還抱著重機槍在火車頭上待了一天。”對于入朝時的情景,老人記憶猶新。
抗美援朝,條件非常艱苦。入朝早期,每人發一個小布袋,即使在戰場上,也要隨身攜帶,因為那是一星期的口糧,里面裝著自備的炒面。夏天一口炒面,一口河水,冬天則是吃一口炒面,就著一口雪。“那時候不敢生火做飯,怕暴露目標。”老人說,那時候的住宿條件也是想象不到的艱苦,“入朝作戰期間,我沒有蓋過被子,晚上只能蓋軍大衣,兩個人頭對腳,互相抱著對方的腳取暖睡覺。”到戰爭后期,供應才跟上。
條件的艱苦還能克服,最讓人不寒而栗的還是戰爭的殘酷。老人介紹,那時候敵人圍攻我方陣地采取的是“羊群戰術”,動用的兵力很大,打倒了這一波,下一波就會再上來,敵我雙方火力消耗很大。為了不讓敵人占領陣地,我方陣地的步兵戰士每一個人都和敵人進行過近身肉搏戰和拼刺刀,以這種方式阻擋沖到陣地前的敵人,這也是戰斗最慘烈的時候。李志躍的重機槍班則會選擇一個制高點,用武器射擊不斷向前沖的敵人。說到重機槍,老人總會下意識地抬起雙手,仿佛重機槍就握在手中。
雖然重機槍手一般處于較高位置,很少會跟敵人展開肉搏戰,但因為是敵人的重點打擊對象,所以也是危險重重。一個重機槍手要準備好四個射擊工事,一個工事開火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否則敵人的炮彈就會精確地打來。李志躍回憶,在一次戰斗中,敵人的一發炮彈打來,除了他,另外三位重機槍手都犧牲了。說到這里,老人用手背輕輕地抹了抹已經濕潤的眼睛,“昨天”已經深深地銘刻在了老人的心底。
常年在槍林彈雨中穿梭,李志躍曾受過三次重傷。1951年,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中,正在挖掘重機槍工事的李志躍被敵人的偵察機發現,隨后幾枚炸彈就飛了過來,李志躍昏了過去,并被掩埋,當戰友們把他扒出來后,他已經是奄奄一息,他的頭部受傷三處,牙齒被打光,耳朵被震聾。“抗美援朝結束回到沈陽后,國家給我安上了一口假牙。”李志躍回憶,在馬良山戰斗和黃金山戰斗中,他的左手和右腿分別受傷。
在朝鮮戰場戰斗期間,李志躍先后榮立四次戰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三等功,獲得了由當時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頒發的《立功證明書》,《立功證明書》上總司令彭德懷的手寫簽字,證明著這證書的重量。在立功證明書上,清清楚楚記載著李志躍四次立功的詳細情況:1951年2月5日,在朝鮮戰場立功一次;1951年8月4日,在馬良山戰斗,立功一次;1951年9月1日,在第五次戰役中立功一次;1952年7月7日,在第五次戰役中立功一次。
“鋪著地,蓋著天,腦袋瓜子枕著山。”回憶起在朝鮮的戰斗經歷,老人風趣地說。從1951年2月入朝作戰,到1953年11月勝利歸國,一共歷時近3年。回到祖國后,李志躍被分派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公安系統工作。1961年,李志躍積極響應國家精兵簡政的號召,主動要求回到自己的家鄉,支援農業建設。從那時起,他一直在農村生活和務農,默默無聞60載。
“在一窮二白的時候,我們依然打跑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手,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就沒有什么事是干不成的。”老人表示,我們有幸處在新時代,趕上了好日子,更應擔負起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從老人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初心的力量。“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致敬我們偉大的前輩,致敬我們偉大的祖國。
記者 褚鳳娜 通訊員金江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