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雕,顧名思義就是用動物的骨頭做藝術加工,以骨骼作為載體的雕刻藝術。骨雕的歷史十分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1982年在陜西西鄉縣何家灣出土的骨雕人頭像距今大概有六千多年的歷史,是目前在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出土的骨雕頭像比較完整,五官位置也相對準確,制作骨雕頭像的手法十分古樸、粗獷,神態憨厚莊重,是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們以極其落后的生產力,在同嚴酷的大自然進行搏斗、謀求生存時,就地取材創造出的藝術品。雖然美感有些許不足,但卻表達了對祖先的崇敬之情。
而后,骨雕作品就不像骨雕頭像那樣簡單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骨雕從實用品演變成為了裝飾品、工藝品。骨雕作品一般構思新奇,線條流暢,渾然天成,極具美感。工藝師們通過各種各樣的工具,運用變化繁復的刀法在骨骼上作畫,讓骨頭變成人物、變成花鳥、變成一幅畫,讓骨頭表達自己的生命。饒陽骨雕制作技藝,最早是為宮廷制作牙雕、骨雕擺件等藝術品,在晚清時期比較盛行。饒陽縣地處京畿腹地,獨特的自然資源和歷史人文環境,造就了饒陽骨雕制作技藝的發展和傳承。
骨雕原材料多用牛骨、駱駝骨、烏賊魚骨等,在進行加工之前,會將骨頭上的油脂去除。骨雕刻刀一般以高速鋼制作,刀頭包括平刀、圓刀、左右斜刀、三角刀、半圓刀等,根據不同需要有許多種類可以選擇,以滿足雕刻家們的需要。
準備好原材料和工具之后,接下來就是雕刻師們的創作了。
饒陽的骨雕藝術家們在創作上運用的手法讓人嘆為觀止:一件普通的獸骨經過雕刻師們蒸煮晾曬,剔、鑿、鋸、銼、雕、磨,變成了玲瓏剔透的蟈蟈、白菜、龍舟等工藝品,從一根毫不起眼的白骨變成一件珍寶,全靠著雕刻家這一雙靈巧的手、玲瓏的心以及專注雕刻的靈魂。饒陽雕刻師手中的刀是他們表達自己審美追求的途徑。他們先由內向外,一步步減去廢料,循序漸進地將形體顯現出來,在一次次的減法中,他們悉心感受著各種刀法帶來的效果和特殊韻味,這個漸進的過程是探索的過程,是追求藝術美的過程。刻刀對于雕刻家來說,就好像畫家手中的筆。雕刻師們以刀為筆在一件件骨料中游走,在反復的雕刻之中找出了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從而將技術變成了藝術。饒陽這一片土地不是只有前人留下的遺跡和幾個有來歷的地名,更重要的是有一群擅于傳承千年文化并使之發揚光大的能工巧匠。
饒陽縣大尹村鎮骨雕廠擁有技藝精湛的創作群體,張敬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86年他便與骨雕這門藝術結緣。骨雕原料處理難度大,對手工匠人的手藝有著更高的要求。一把把刻刀在他的手中上下翻飛,一件件風格鮮明的作品也注入了他對審美獨特的追求,形狀各異的獸骨,經過精心雕琢,變成了一件件精致美觀的珍寶。大白菜栩栩如生、亭臺樓閣精致典雅……他的作品形象逼真、格調高雅,多次獲得全國性大獎。
2019年12月,饒陽骨雕制作技藝被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列為第七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饒陽骨雕主要有骨雕、骨景(景泰藍)結合大型古建筑工藝品、內畫工藝品等六大類型,目前產品有100多種,所用的材質全部取于內蒙古高寒地區特種天然骨,經過加工處理,其色澤、質地與象牙無異,環保、無污染,產品題材大多取材于古典文學作品、歷史人物以及花卉、古建等。如:唐明皇游月宮、群仙祝壽圖、濟公斗蛐蛐、五老觀圖、龍舟、漁家樂以及取材紅樓夢的四女垂釣等。作品高雅大方、景色形象逼真、人物栩栩如生,適于居室、廳堂和公共場所擺設裝飾,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佳品。饒陽骨雕產品銷往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并出口美國、巴西、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馬晨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