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烈士(資料圖片)。
在衡水市冀州區烈士陵園,有一座紀念碑引人注目,碑上寫著:中共冀縣黨的早期地下工作者、抗日先鋒李力烈士。抗戰期間,他發展了冀州第一批農村中共黨員,創建了冀州第一批農村中共黨支部,1940年任冀南區黨委委員、武裝部長,1942年壯烈犧牲。
李力烈士紀念碑。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近日,記者走近李力烈士的后人及相關人士,聽他們追憶那段紅色歷史,力求還原烈士的生平事跡——
少年立下救國之志
李力,原名李雙福,又名李幼賢,1913年出生在冀縣碼頭李煙家霧村一個農民家庭,15歲考入縣立高小讀書。那時,在縣立高小任教的丁浩川、李煉之在學生中宣傳革命思想,這深深吸引了少年李力。隨后幾年,河北省立第六師范學校(簡稱“六師”)爆發了多次學潮,進步學生常常到鄉村師范、縣立高小等聯合青年學生,李力在這個熔爐里耳濡目染,接受了進步思想。
1930年,李力的父親受重商思想支配,將高小還沒畢業的他派往北平學徒。少小立志的李力,接觸了大都市,覺得偏僻的鄉村不是他的用武之地。當年,因碰傷手,他重返煙家霧村,但扎根心中的革命情懷令他不甘于待在家中。1931年,他來到天津,參加了中共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秘密活動在津浦鐵路線上。
1932年初,李力受黨的委派,回到冀縣城東南一帶村莊,以教員作掩護,發展黨的地下組織。他首先介紹伏家莊的胡燦章、劉玉芳夫婦入黨,他們3人組成了冀縣農村第一個中共小組。不久,成立了中共冀縣第一個農村支部——伏家莊村黨支部,李力兼任支部書記。1932年末,他在老家煙家霧村陸續發展了李大林、王景洲等多人入黨,成立了煙家霧村黨支部。此后,他扎根鄉村,在縣境東西兩端分別建立了黨的組織,革命的火焰在冀縣鄉村開始燃燒。
“聽村里的老人們講,爺爺是位充滿神奇色彩的英雄。他常年在外教書,回家很少,暗地里卻四處奔波,積極發展黨組織。每次回到村里,爺爺都會在大街上的水井旁宣傳革命思想,鄉親們都會把他圍在中間,聽得聚精會神。”李力的孫子李保生介紹。
青年時期的李力(左)。
一心抗日為國捐軀
多年來,每逢清明節,很多冀州兒女都會來到李力烈士的紀念碑前瞻仰祭奠,緬懷革命先烈,冀州烈士陵園負責人張長勝也總會給大家講述李力烈士的英雄事跡。“這些年,我搜集了不少有關李力的紅色資料,為的就是讓英雄的事跡被后人銘記。”張長勝介紹,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的著名烈士銅像區,一共有10位著名烈士的半身銅像,其中就有李力烈士,以此紀念他為革命作出的卓越貢獻。
華北軍區烈士陵園李力烈士銅像。
采訪中,李保生遞給記者一本《冀縣革命烈士傳》。“爺爺的紅色事跡,有很多我們是通過這本書才得知的。”李保生說。翻開《冀縣革命烈士傳》,李力的感人事跡躍然紙上,革命先烈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展現在眼前:
1934年,李力作為“六師”和冀縣簡易師范兩校黨的上線聯絡人,發展了李忠、張海峰等人入黨,將一度遭到破壞的”六師”黨支部重新建立起來,發動了聞名河北的“六師”學生運動;
“七七”事變后,李力更是到處奔走呼號,啟發鼓勵一些進步青年和黨員離開家鄉,輾轉西安,奔赴延安;
1938年,129師東進縱隊抵達南宮,李力親自動員,選派冀縣、新河、棗強縣的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和地下黨員,到冀魯豫省委黨校和東縱軍政干部學校受訓,這些人后來大都成為抗戰中的優秀人才;
1942年,李力奉命去太行山黨校學習,在左權縣遭到敵人的“鐵壁合圍”,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9歲……
“聽父親講,在抗日戰爭復雜的環境下,爺爺走到哪里,就宣傳、工作到哪里。他曾化裝成賣文具的小商人,走村串校,與教員、學生廣泛接觸,把黨的土地革命政策、紅軍北上和‘西安事變’等訊息,傳達給地下黨員和進步知識分子。”李保生說。
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王任重在悼念戰友李力時曾說:“他是我黨的一個艱苦實際的優秀干部,他最討厭說空話,最討厭虛偽,他是最誠懇坦白的。他和藹可親,最能團結干部,最能接近群眾。在許二莊,他和許多青年、小孩子打鬧玩笑,使我非常羨慕。”
李保生翻看爺爺事跡介紹。
紅色血脈薪火相傳
李保生向記者展示了李力烈士生前的一些照片、文字資料,以及烈士證書。一張張模糊的老照片、一本本泛黃的證書,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向后人訴說著老一輩革命先烈的滿腔熱血與赤誠。
烈士證書。
李力任中共冀南一分區地委書記兩年多,其間,經常由滏陽河西經過家門去南宮、威縣一帶的冀南區黨委駐地開會,雖然家里上有父母,下有妻兒,但他數過家門而不入,將整個身心投入到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上了。“我聽老人們講,因為爺爺參加革命,全家每天都提心吊膽,奶奶就帶著爸爸和姑姑每天東躲西藏。但在家庭問題上,爺爺從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李保生說。
“我兄弟四個,還有一個姐姐,當時父親給我們兄弟四人起名字是有寓意的,分別是李建生、李保生、李紅生和李軍生,中間四個字連起來就是建(設)保(衛)紅軍。”李保生介紹,父親為他們起這樣的名字,就是為了讓他們不忘初心,傳承上輩的紅色基因。
紅色血脈薪火傳,火炬接力有來人。李力犧牲后,遺有一子一女。其子李忠仁,生于1932年,曾任冀州小寨鄉黨委書記、冀州糧食局局長等職。任小寨鄉黨委書記時,為了修建灌溉渠,李忠仁經常和鄉親們一起奮斗在施工一線,現在小寨鄉的人們提起他,還紛紛豎起大拇指:“李書記平易近人,為民著想,是個好干部!”其女李秀蘭,生于1936年,1955年與丈夫一同從冀縣師范畢業,雙雙被分配到滄州市吳橋縣鄉村小學任教,1962年返回冀縣原籍任教。李力的孫輩也繼承了先輩的革命精神,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工作,為國家建設作著應有的貢獻。“一提起爺爺,我們全家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他雖然早就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革命和奮斗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子孫后代。”李保生說。
李力一生雖然只有短短的29個春秋,但他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為新中國成立和黨的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李力的革命事跡和英雄形象已銘刻在燕趙兒女的心中,并將永遠激勵著后人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