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魚生火,肉生痰,蘿卜白菜保平安”這句飲食民諺,首先需要肯定的是,適量吃肉和魚是有益健康的,我國《黃帝內經》也提到“五畜為益”。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肉類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優質蛋白質、脂類、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A)、礦物質(如鐵、鋅)等多種營養成分,適量吃畜肉還可預防缺鐵性貧血。魚類含比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血管疾病等有一定作用。
說魚會生火,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魚肉富含蛋白質,蛋白質在消化吸收代謝過程中,會消耗體內水分,而且它比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更加刺激人體產生額外的熱量消牦,從而增加機體散熱。如果吃太多,又不注意多喝水,就可能出現口干舌燥、口臭等所謂“上火”表現。二是因為,有些人一旦吃太多魚,蔬菜水果就吃得少,維生素C一缺乏,膠原蛋白的合成就會出現問題,從而造成牙齦出血、松腫等問題。吃肉也不是真的會喉嚨生痰,而是因為肉類比較油膩,吃太多,會增加胃腸消化負擔,如果本來就有咳嗽等不適,可能會加重原有病情。總而言之,“魚生火,肉生痰”,這句話是有部分道理的,它在提醒大家,魚、肉雖好,適量就行。建議成人每天平均吃水產類40~75克,畜禽肉類40~75克。50克相當于一個掌心的魚塊或肉塊的量。
健康吃肉還應注意以下5點:1.選瘦不選肥。吃肉要挑瘦的吃,例如,豬肉選里脊肉、腿肉、后臀尖肉等,而不選肥肉、五花肉、前臀尖肉、肘子肉等。如果是禽肉,最好先把皮和皮下脂肪去掉再吃。2.少吃加工肉制品。最好是少吃或不吃各種煙熏和腌制肉制品。例如,熏香腸、熏火腿、灌腸、培根、腌臘肉等。3.優先選魚和禽。水產類和禽肉類飽和脂肪含量低,應優于畜肉類。4.低溫少油烹調。烹調肉類盡量少燒、煎、烤、炸,多蒸、煮、燉、煨。例如,清蒸鱸魚、白灼蝦,而不是煎魚塊、炸里脊肉、烤雞翅。5.搭配其他食物。吃肉的同時,別忘多吃蔬菜、菌藻類、豆類等食物,如蘑菇燉雞、蒜薹炒肉片、鯽魚豆腐湯等。
編輯:劉燕
原標題:“魚生火,肉生痰”皆因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