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貢面是故城縣特產,主要產地在故城鎮。龍鳳貢面也稱龍須鳳尾貢面,曾作為宮廷貢品而得名。相傳此面起源于明朝,為衡水故城鎮齊氏始創,迄今已有500年的生產歷史。龍鳳貢面以純手工制作,選料考究,制作精細,風味獨特而聞名遐邇。2006年,龍鳳貢面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謂“龍鳳”是“龍須”“鳳尾”的簡稱,龍鳳貢面系根據掛面的形狀而定的,生動、形象,是含有吉祥寓意的稱謂。龍須面因條圓空心、細如龍須而得名;鳳尾面因條扁平直、薄如綿紙而稱之,二者合一便被稱為“龍鳳貢面”。據史料記載,龍鳳貢面在明宣德年間即已作為貢品進入皇宮御膳房。清乾隆皇帝南巡時,品嘗過龍鳳貢面后,龍顏大悅。縣令聞之,隨之進貢皇宮。乾隆皇帝品嘗后喜愛有加,親筆御封為“上用龍須鳳尾貢面”。由此,龍鳳貢面便名揚天下,被視為珍品。
故城龍鳳貢面選料嚴格,據《故城縣志》記載:“故邑地半沙鹵”,小麥產量每畝最多“僅獲五六斗”,如果趕上麥收前天氣晴朗無雨,便會收獲到一種質地特別堅硬的麥子,這種麥子用牙咬開,顯出棕色晶亮的碴口兒,俗稱硬質小麥。硬質小麥用絹羅篩出的凈粉和黃米磨成的面醭加小磨香油、蛋清為龍鳳貢面的主要原料。龍鳳貢面工藝復雜而細致,首先用面粉、蛋清、鹽水按比例調和和面,再把和好的面放在盆中餳好。然后做大條,在面板上將面用刀切成條并均勻刷油放入盆中。之后盤小條,在面板上向大盆內搓條。再將小條掛在竹扦上,進行抻面,也叫桄纖。再把抻好的面連同竹扦,一同放入面槽中餳面。最后在車間里的面架上將面制作成細條后自然干燥,切成小段,過秤、分裝。
龍鳳貢面成品白如雪,細如絲,空如竹,韌如藤。入口細膩柔軟,清香可口,有筋骨,不發粘,易消化。因條細心空,吸水力強,食時,湯面各半,但將面挑起,卻不見碗中有湯;放回碗中,湯水又復析出,龍鳳貢面成品白如雪,細如絲,空如竹,韌如藤。入口細膩柔軟,清香可口,有筋骨,不發粘,易消化。因條細心空,吸水力強,食時,湯面各半,但將面挑起,卻不見碗中有湯;放回碗中,湯水又復析出,是該面最為獨特之處。且一煮即熟,長煮不爛,剩面回鍋仍如新面,隔夜食用,不粘不爛,仍清香可口。
龍鳳貢面的烹調食用亦有講究,先備好雞湯或肉湯于碗內,佐以醬油、味精、蔥花,再將鍋內煮沸的面條撈出,放進湯碗內,調伴食用,入口柔軟,味道鮮美,富有營養,如再佐以蝦仁、海米、紫菜、香菜等佐料,更是色香味俱佳。
幾百年來,故城龍鳳貢面這一傳統手工技術,長盛不衰,人才輩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術精湛的制面師傅,他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高超的技術、誠實的品德,向世人展示了故城人的風采,為人們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
馬晨曦 整理 攝影 王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