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地毯,可追溯至清末時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1972 年,衡水縣人民政府在衡水鞋廠組建地毯車間,在衡水縣及衡水地區各縣廣招地毯老藝人十幾名,主要代表人有薛廷法、趙振洪、白立杭等。這些老藝人一邊織地毯,一邊傳授技藝,并擴展到安平縣、深縣(今深州市)、棗強縣等,在當地形成了具有影響力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產業集群。
衡水地毯經過幾十年的傳承,探索創新發展形成了衡水傳統地毯編織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主要產品有傳統純羊毛手工打結地毯、絨加絲藏毯系列地毯、仿古地毯和開司米四大系列產品,圖案有美術、京式、彩花、素古等傳統及現代模糊的圖案構成。衡水地毯的制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工藝流程和制作方法。首先,織作方法多種多樣,即砍頭織作方法、釬子繞纏織作方法等。其次,創新段染和環染染線技術,段染顧名思義就是一段一段的,一個線掛上面出現兩個以上的色相,織出的地毯毯面呈現木紋狀,自然柔和;環染就是表面染色與線心顏色不同,外面不論染什么樣的顏色,線心主要以黃色調為主,織出的地毯毯面呈五顏六色,光彩眩目。第三,原材料由原來的純羊毛增加了纖維長、光澤足、彈性更好的綿羊絨和牛、駝絨和柞蠶絲,在張力較大的經線上巧妙地拴制多種密集的絨結,利用上百種不同顏色毛、絨、絲相互交織、襯映,使產品如錦似緞、柔中有堅、色澤鮮艷;同時加上深淺不一、寬窄不同的剪片工藝,使產品輪廓鮮明、清晰,立體感強,達到了浮雕的藝術效果,不但內在品質高貴,外觀更加細膩典雅。
衡水地毯編織手工技藝囊括了純手工編織技藝的多種不同編織方法,織作的栽絨地毯以合股棉紗為經緯線,色紗為栽絨結,由毯身、襯邊和穗頭三部分組成,在打栽絨結和過粗緯時因前后兩批經線的交叉方式不同,編織技藝方法主要有拉絞、抽絞和藏毯織作三種。其操作都是采用粗細不同的雙層經線,粗緯置于雙批經線之中,細緯聯鎖經線和 8 字形栽絨結,經線和栽絨密度橫豎相同,因經絞方式不同由此使栽絨結構的纏繞方式、毯基厚度、軟硬程度、后背的形狀及材料的粗細有明顯差異;抽絞則是倒 8 字栽絨結,栽絨結緊鎖前后兩根經線縮小了毯基的間隔,不使用較粗的緯線和股數較多的材料,毯背有明顯的細緯紋路。而拉絞是正 8 字形栽絨結,栽絨結套住后經不與前經纏繞,可用適宜的粗緯和較多股數的材料,栽絨層仔密且松軟,毯背不顯細緯紋路。藏毯技藝是釬子別置在經線上,操作時捏實一對經,并遞材料從后繞一圈,以 2 對經 8字形連環在釬子上順序編織,拴實、砸平、割開,平絞織做,代絞過緯,不剪荒毛,過粗緯不過細緯,同時利用釬子的不同掌控毯面的薄厚并掌握好花形、花邊。
地毯的織做方式花樣繁多,其成形和后序處理也非常復雜。一塊地毯要經過:選料、圖案、染線、合線、撈線、織作、半修、平毯、掃邊、片毯、洗毯、清投、整理 13 道大工序和 86 道小工序,通過精工細作才能完成。其中地毯制作的四道主要工序是圖案、染線、織毯、水洗。圖案設計是每塊地毯的靈魂,根據用戶的需求,設計彩稿、放大、描圖,圖案紋樣文化底蘊濃厚,豐富多彩,藝術風格多樣。傳統圖案的主要代表紋樣有八吉祥、四藝、龍鳳等;現代圖案代表紋樣有山水、風景及抽象、模糊印象。經過不同顏色絲毛的交織,在深沉、典雅的圖形上各具風姿,或素雅清秀,或古色古香。染線主要采用同媒染色法、后媒染色法和快速著色法進行環染和段染,堅牢色艷,工藝繁雜。織毯是地毯的成形工序,決定著整塊地毯的內在質量,即根據圖案紋樣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編織技法,掌握“平、順、短、齊、地”織作要領,毯面平整形象逼真,毯基挺實或柔軟,經久耐用。水洗是將綠色環保洗滌液劑溶解水,經水洗和多遍次順洗、嗆刮,將地毯表面絨頭打開,產生光澤和質感,使毯面彈性強、色澤艷、手感綿軟、潔凈、光亮。
衡水地毯傳統純羊毛手工打結地毯 90 道、120 道產品曾獲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獎”和輕工部“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質產品獎”,2015年、2016年參展的90道薩瓦諾瑞、150 道絨加絲藏毯分別獲得了中國民族用品協會第二屆、第三屆民族工藝美術珍品展“神工·百花獎”金獎。2017 年參展的 150 道毛加絲藏毯在上海舉辦的“最佳酒店與商業空間地毯設計獎”獲得“金殿獎”。產品銷往歐盟、美國、加拿大、中東、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在二十多家知名客戶中享有極高的聲譽,柬埔寨首相府、泰國王宮曾先后使用。
2013 年,衡水地毯傳統編織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現有代表性傳承人于海豐、欒向鋒。近年來,河北衡水市桃城區加大對傳統編織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已將手工地毯編織過程制作成視頻,并計劃將編織工藝、操作規范編寫成文字資料,最大限度地將這項技藝保護、傳承下去。
馬晨曦 整理 圖片/王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