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朋友圈一位老同學發了一張圖片。圖片照的竟然是我們上小學時曾經用過的一塊小石板、一盒石筆和一個小滑石猴兒。頓時,一種親切感促使我急忙電話與他,他告訴我說是剛從古玩市場買來的。


我放大了圖片,反復看著那塊小石板,黑黃色有些發朽的木框子,四個角用細鐵絲擰住,石板的板面已沒有了記憶中的青黑色,整個平面上,不僅泛著灰白色的光,而且已然呈現著坑坑洼洼的斑點,似乎述說著歲月的滄桑;一盒石筆,盒子似乎要被石筆撐破了,這石筆是否想沖破“牢籠”,追憶我們童年的學習時光?小石猴還是那個活靈活現的樣子,令人遐思、動容。說實話,這幾件學習用具,最吸引我的還是那塊小石板。


上世紀60年代初,我們國家還很窮,各種物資都相當匱乏。記得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幾乎沒有用過紙寫字。每天上學去,肩膀上挎著一個家長縫制的布兜兜,里面裝著一塊石板、幾根石筆;右手抱著一個小木凳子。到了教室,老師在石灰抹成的黑板上寫完字,先讓我們跟著念,等大家都會念了,就讓同學們在自己的小石板上練習寫。這時,一塊塊形狀各異、參差不齊的小石板發出刺刺拉拉的響聲,這響聲雖然不美,但在我心中,宛如一首催人向上的大合唱撼動著整個教室。


我們把小石板放在膝蓋上,寫一遍,讓老師看過后用石板擦擦掉再寫。石板擦一般都是用幾塊破布條緊緊纏在一起,再用細繩子捆住,有的男孩子更簡單,直接用袖口一抹,就擦掉了。石板寫字的優點就是可以反復擦拭,就像孩童們在墻壁上涂畫效果一樣,而且更接近于自然狀態,可以不受約束地隨意發揮。那時,我們每個同學用的小石板幾乎都不是一個版本的,大部分都是哥哥姐姐們用過后轉給我們的:有的沒有了邊框,有的摔掉了一兩個角,還有的已經變成三角形了。


我們班有個叫梅子的同學,她那塊小石板就更不成樣子了,沒有形不說,還有兩個尖尖的角兒。據說她哥哥姐姐比較多,家庭條件很差。上學時,梅子座位旁邊是一個叫大亮的同學,大亮的爸爸媽媽都是“上班族”,他用的小石板是同學中最好的。每當他從布兜里拿出小石板的一剎那,都會招來同學們羨慕的目光。有一天,梅子不經意讓小石板的角把手劃破了,大亮不由分說用腳碾了碾腳下的細土,抓起一把敷在了梅子的傷口上,并把自己的小石板遞給了梅子說:“你用我這一塊,咱兩個換著用吧!”


第二天上學時,大亮的爸爸又給他買了一塊新的。大亮對梅子說:“以后你就用我那一塊吧,你就不會再劃破手了”。同學們都給大亮投去了贊賞的目光。一塊小石板,充滿著友善,洋溢著溫情。


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小石板早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消失了。但是它陪伴著我和我的同齡人一起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如今看見它仍是滿滿的回憶。


作者:趙奎戀  編輯:李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