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城北三十里處有個紫金山寺廟。該寺廟始建于明朝,距今已經有數百年歷史,是當地一座比較有名氣的寺廟。關于寺廟的來歷,當地有很多說法。但最令人費解的是,此地地處一望無際的華北大平原,根本見不到一絲山的蹤影,卻名曰“紫金山”,難免有點牽強附會。經過筆者查閱大量資料,多方考證,方知它的來歷和防御古河水泛濫的古長城堤有密切聯系。


最早見諸于文字的是北宋初年一部由樂史撰寫的著名地理志書籍《太平寰宇記》。據該書記載,在華北平原的中南部,古時候有一條西起(今)深州市的古長城堤,古長城堤在各段的名稱不盡相同,深州段叫“紫金山”;饒陽段叫“金沙嶺”;獻縣段叫“長蟲堤”等;古長城堤為大禹治水時所修。《貢云》云:上古時,黃河泛濫,人民苦不堪言。大禹采取疏通的方法“北播九河”。據《爾雅·釋水》記載,“九河”是指: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其中徒駭河就是今天的滹沱河,它是九河最北邊的一條,而鬲津河就在九河的最南面。大禹在徒駭河以北、鬲津河以南各筑起防洪堤一條。讓“九河”水只能在長城堤之間一二百里的范圍內流動,而不再危害其他的區域。所以,今天的武強、獻縣一帶自古就稱為“九河下梢”。另據《深州市文史資料》載文,唐太宗貞觀23年(公元649年)滹沱河泛濫危害,居民外流,瀛洲刺史賈敦頤奏請筑造堤堰,水患遂息,堤堰之興,始由此起,當時饒陽縣、深州市(當時叫陸澤縣)屬于瀛洲,距今深州城北面25里西蒲疃村西約二三里有古堤,盡管年久潰敗,但尚存二阜,世人俗稱“紫金山”,從中可以看出,紫金山乃瀛洲刺史賈敦頤當年修堤堰之遺址也。


建于此處的紫金山寺可以說年代久遠了,為什么在此建寺,什么時間建寺,又是何人所建?因為年代太久遠,至今沒有發現確鑿文史記錄此事,故已無法考證。唯有在紫金山遺址新發現的大清康熙年間《重修紫金山記》石碑,可以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佐證。《重修紫金山記》石碑碑文記載,重修紫金山的時間是大清康熙60年,也就是公元1721年,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按照一般寺廟重修規律,大概需要數十年或者上百年時間,寺廟才會毀壞(不排除毀于水患),以此推算,紫金山寺應該初建于明朝。當地流行最廣的一種說法是,明朝剛建立時,朱元璋出于維護北方穩定之考慮,曾有意把首都由南京北遷,遂派出幾位大將到北方選址。幾位欽差大臣到達深州城北西蒲疃紫金山附近時,發現這里一馬平川,地勢平坦,視野開闊,而且當地民風淳樸,萬民殷富,又和南京紫金山同名,因此準備選擇在這里建新都。誰知道建了一半時,軍師劉伯溫到來,經過查看現場,用他所擅長的風水學一掐算,發現這里不依山傍水,意思是沒有靠山,恐怕對大明江山日后發展不利,便建議由名將常遇春之子常茂往北射箭,射出的箭落在哪個地方就在哪個地方建都。看過或者聽過單田芳評書《燕王掃北》的都知道,常茂這小子是個大力神,那勁頭絲毫不亞于現在的舉重運動員,臂有神力,他一開弓,射出的箭正好射到了一只正朝北方飛翔的大雁腿部,結果這只帶著箭傷的大雁落到了距此地北面500里遠的北京,朱元璋便在北京建立了大明首都。而在原來準備建都的“半拉子工程”基礎上,建造了一座規模龐大、氣勢恢宏的紫金山寺廟,多年來香火繚繞,盛況空前。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至今在當地還流傳著許多傳說,而且大多數和北京有著直接關系,如從西蒲疃紫金山寺前的大門到北京天安門不多不少整500里,有的說北京天安門前的大獅子和紫金山門前的大獅子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完全出于一個石匠之手;還有的說紫金山門前的大獅子和北京天安門前的大獅子擺法、方向、間距一模一樣等等,該寺一度曾是方圓幾十里有名的祭拜場所,鼎盛時期香火不斷,朝拜者眾多。


關于紫金山寺廟,也有許多傳說。一個是說農歷四月十八是紫金山趕廟的日子,附近方圓幾十里的信男善女們紛紛前來燒香拜佛;寺廟前原來有幾十畝地,寺廟里的和尚們所種植的矮桿高粱被趕廟的人們人踩馬踏,剛出來不久的高粱苗基本上都被踩平了,但幾天過后準來一場大雨,被踩平的高粱苗又齊刷刷、綠油油地長了出來;另一種傳說是距離此地10余里的安平縣向屯村,曾專門花錢買了一條前來紫金山燒香的鄉間道,還有的說,早年間,有人想盜刨紫金山寺廟門前的大獅子,幾個人剛把大獅子四周的沙土刨凈,轉眼之間,四周的沙土隨即又流了下來,頃刻間就把剛挖出的坑填平了,反復幾次都是這樣。那時候的人都有點迷信,說這是有神靈在保護大獅子,說得有鼻子有眼、活靈活現。許多年過去了,寺廟早已無影無蹤,而寺廟前的大獅子卻一直默默無聞地守候。20多年前,大獅子被一些人利用現代盜墓工具盜走,不能不說這是一件憾事。


近幾年,山西五臺山普化寺釋義清師父發愿,要重新修建紫金山寺廟,并緊鑼密鼓,投入了緊張施工。經過幾年時間籌建,現在大雄寶殿已經初具規模,現在正在抓緊建設。


作者:郭樹合  編輯:李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