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物質匱乏,經濟落后,這種情況下家里漏了的鐵鍋是舍不得扔的,家人說請匠人補一補吧,這就是我最初對補鍋的記憶。


小爐匠是走村串戶的。他騎著老式水管自行車,后架一側掛風箱爐子、一側掛工具等,邊走邊吆喝著“補鍋嘞”。在村中的大樹下停好后,隨著吆喝聲,便陸續有村民把破鍋拿來,相約從地里干活回來再取后,大人便下地干活了。我們幾個小伙伴可來了興致,因為一直弄不明白鐵鍋是怎么補的。


小爐匠先支起連著風箱的小爐子,然后用“棒子軸”生火,把煤烘著后,拉起風箱把爐火燒旺,再砸幾塊碎生鐵放到爐上的坩堝里。在這個空當兒里,他會用小鏟把破洞里外打磨干凈。等坩堝內鐵塊兒燒化成鐵水后,用左手托一塊厚粗布,上面撒上一層厚厚的草本灰,灰上按一個小淺坑,用小坩勺把適當的鐵水倒在小坑里。把鐵水托穩后,對準破洞處,迅速用右手拿一塊厚油布片貼附在鍋的里面,兩手用勁敷平,這樣破洞處就被凝固的鐵水補得嚴嚴實實了。等鍋冷卻用水測試不漏后,他再用鋼銼將鍋內凸起的補痕打磨平,然后用細砂紙再打磨一遍,用手摸起來光滑平整,感覺不妨礙鍋鏟的翻炒攪動為好,最后再在原補洞處抹上泥,這樣補鍋就算完工了。


有的鐵鍋只是裂了紋,這時就要用鋦鍋的專用鉆在鐵鍋裂紋兩邊鉆上兩排小眼,并使用一種特制的鋦釘,加熱后像鉚釘一樣穿在裂紋之間,并用小鐵錘將鋦釘敲打平整,然后用細砂紙打磨平,鐵鍋就可以用了。小爐匠管這叫鋦鍋。


幼時,我曾一度想當個小爐匠,為此我還追著問過匠人是誰教的他補鍋呢?我至今還記得他說是“太上老君”教的他時,臉上掛著“狡黠”的笑容。不過那時一直弄不明白,天上的神仙怎么會教他補鍋呢?為什么鍋補好了,還要抹泥呢?


后來,才聽老人說,補鍋行是尊“太上老君”為祖師爺的,抹泥也是按行規來的。舊時,各行各業討生活艱難,假如不抹泥,兩個小爐匠碰面后,收入見面是要分一半的。抹上泥后,就表明活兒是自己干的,不用分對方一半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種家用電器應運而生,很多家庭都用上了高檔的不粘鍋,就連鋁鍋、鋼精鍋也漸漸地要從人們的生活中離去,補鍋業也逐漸消失了。


作者:朱立偉  編輯:賈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