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村一個大棚,技術由企業負責,收入全歸村里。歸屬村、管理員、支部書記、包村干部、片長的權責全都明白標注,這種管理模式,也確保了每個大棚收支明晰。”
在棗強縣王常鄉南臣贊村田菇道食用菌基地,鄉黨委書記李經指著每個大棚門口都掛著的藍色標識牌,志得意滿——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上,他們終于找到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模式。
怎樣持續穩定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王常鄉曾經一籌莫展。
2020年夏,棗強田菇道食用菌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到來,猶如一顆石子激活了王常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一潭春水。
“企業有項目,我們有土地,算是一拍即合吧!”李經輕描淡寫的一句話背后,是無數的奔波和努力。剛獲悉企業落戶意向,鄉里就數次外出考察食用菌項目現狀和前景。確定引進后,反復與縣里及相關部門溝通,探索村級集體經濟“寄養”發展之路的可行性……大膽探索、慎重選擇的每一步,李經都參與其中。
食用菌基地落戶后,王常鄉投資120多萬元,在基地同步建設了40個大棚,將其作為固定資產逐一分給各村。這些大棚由基地統一提供技術和管理,而基地的首個目標就是帶動全鄉40個村子的年集體收入均超過五萬元。
“通過類似‘寄養’的形式,把村集體和企業聯系在一起,同時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把群眾吸納進來。這是我們打造‘一鄉一品’探尋鄉村振興之路的一次積極嘗試,也是探索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一次生動實踐。”李經的話不是無的放矢。統一建設,便于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管理,又利于形成規模效益;食用菌產業短平快的特點,可以快速收回成本又降低了風險;全面高端的企業定位,則為整個產業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從產業落地到初見效益,不過短短百余天。
12月7日,第一車蘑菇出棚。8日,山東省德州市孟氏蔬菜通過電話認購4000斤,并驅車到基地直采。“昨天檢測了樣菜,今天我們就來了。蘑菇品質非常好,健康綠色無污染,這不,我們一拉就是幾千斤。”大棚外,孟氏蔬菜收購商笑得合不攏嘴,“從基地建成就一直關注,這兒算得上是衡水最大的蘑菇種植基地了,以后肯定會長期合作。”
大棚里,一簇簇肥美的蘑菇被采下,采菇工人們不時開心地交流兩句。“看,多好的蘑菇,也有我們的功勞呢!”“今天,有的忙了。”他們都是附近的貧困戶,通過在這里打工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有了這些實力采購商的青睞,銷路不愁了。”眼前的一切,讓基地銷售經理武金迅徹底安了心,更主要的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穩了,“1個大棚2萬個菌包,每個菌包均產2.5斤蘑菇,產值約6元錢,總產值就有12萬元。這還是一個菌期,1年可以輪作2期,就是24萬元。”
與德州、石家莊、高碑店、鄭州等地市場的長久合作,與北京新發地的友好接洽,都保證了基地銷售渠道的暢通。
而下一期輪作的秀珍菇,正能解決“越夏”菌菇不足的問題,暢銷已可預期。
收益之外,更深遠的影響已初見端倪。
田菇道食用菌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集優質菌種研發、菌種制作、菌包制作、食用菌生產和回收銷售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食用菌生產基地,不僅有平菇、秀珍菇、雞樅菌、草菇等十幾個普通菌種,還擁有珍稀食用菌和藥用菌品種羊肚菌的成熟培育技術。
基地技術總監孫愛喜是中國“羊肚菌之父”朱斗錫教授的學生,掌握有羊肚菌液體菌種培育開發的獨立技術。他的坐鎮,讓基地成為中國第4家獨立擁有該項技術且投入實施的單位,也讓大面積推廣羊肚菌成為可能。他從液體菌培育出的羊肚菌三級栽培種,價格低廉且可直接土壤種植,備受青睞。棗強縣唐林鄉的一個農業合作社專門劃出5畝地,饒陽縣留楚鄉合束村拿出5個棚,“羊肚菌附加值高,一斤濕菌的價格在50至120元之間。試種一下,能行,明年就都種上!”
于他們而言,田菇道基地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于王常鄉而言,田菇道基地還意味著無數的可能。
規模達到300畝,打造“一鄉一品”特色食用菌種植基地;規模達到1000畝,實現食用菌產業全鄉覆蓋,村村布局發展食用菌產業,打造田園綜合體風格園區;甚至在未來的3至5年,將食用菌產業推廣覆蓋至全縣11個鄉鎮,種植面積逾萬畝。
“小蘑菇大能量,鄉里以食用菌為特色申報了河北省生態農業小鎮,田菇道產業必將加快推進鄉村振興。而作為一個可以自主研發的企業,田菇道的路還很長,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也勢不可擋。”展望未來,李經信心滿滿。
一招好棋活全局。王常鄉用“小支點”撬動發展“大杠桿”,蹚出一條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激發了農村經濟發展新活力、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