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縣曹官屯村是一個較大的村莊,1946年以村中一條南北向深溝為界劃分為兩個村,分別稱為東曹官屯、西曹官屯。


曹官屯歷史上隸屬山東省武城縣,1964年末因國家行政區劃調整,劃歸河北省故城縣。嘉靖年《武城縣志》記載,全縣“三鄉十八屯”,曹官屯即是其中一屯。近年,有人考證東、西曹官屯中間相隔的溝壑為黃河古道或漳衛運河決口所致。武城縣舊志記載,明嘉靖年,曹官屯還有一座“三島寺”。從寺廟的名字看,非常少見,也說明曹官屯過去距運河很近,與漕運有關。漕運是我國歷史上一項重要的經濟措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利用水道調運糧食的一種專業運輸。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分糧食經水路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這種糧食稱漕糧,漕糧的運輸稱漕運。為保證運糧安全,朝廷派有專門的官兵負責保護。至元朝至元十九年,內河漕政的管理始趨完善,北方的漕運由"都漕運使司"和"京畿都漕運使司"負責。明代在中央初置京畿都漕運司,以漕運使主之。后廢漕運使,置漕運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始設漕運總督,與總兵官同理漕政。漕府領衛軍十二總共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運船一萬一千七百只,專職漕糧運輸,稱為運軍。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吏及縣總書等掌管本地漕事。中央戶部和漕府派出專門官員主持各地軍、民糧船的監兌和押運事宜。州縣以下由糧長負責征收和解運。糧長下設解戶和運夫,專供運役。曹官屯是否某位“漕官”曾在此屯扎,后把漕官誤寫為“曹官”?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說到曹官屯村名的來歷,很多人都認為是此村是有位姓曹的官員所居而得名。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典型的例子,故城縣明右都御使馬中錫故里馬莊并不叫馬官屯,南明兵部尚書周世選故里周莊也不叫周官屯。很多帶“屯”字的村莊與古代屯田有關。明代屯田分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即派駐軍隊到撂荒地嚴重的地方,一方面駐防,一方面墾荒種地,極像現在的新疆建設兵團。民屯,即招撫流民,集體屯種。明朝規定,屯田將士必須攜帶家屬,于是,軍人和他們的家眷共同構成了軍屯的主體。嘉靖年《武城縣志》說,“鄉為土民,屯為遷民”。從曹官屯村莊的姓氏和組成來看,其村也符合這種遷民特征。


曹官屯由后街、彭家院、郭莊、張行、楊福屯等五六個小村莊組成,姓氏較雜,主要有田、何、管、彭、沈、胡、劉、王、李、張、高、滕等,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相傳,“燕王掃北”時,故城縣、武城縣由于毗鄰德州,是戰爭的主要戰場,人民慘遭殺戮,村莊幾乎被洗劫一空。屯田的官兵走了,只留下為官府種地的老百姓。他們為避難,在村邊插上“官屯”字樣的牌子,相當于我們今天說:“我是國營單位!”企圖以“官屯”的招牌作為保護傘,但也難逃一劫,同樣被殺害,只剩下楊、曹兩戶,故分別取名楊阜屯、曹官屯。后來楊阜屯并入曹官屯,即今西曹官屯村。無論是從“三島寺”來看,還是從“楊阜屯”村名的推測,都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曹官屯地貌復雜,溝壑較多。事實也是這樣。村中灣坑、溝壕、陡坡、高臺確實很多。


人們熟知的《秦雪梅吊孝》的故事據說發生在曹官屯。故事情節最初很簡單,說得是曹官屯一秦姓人家將女兒許配給了鄰近村小夏莊(今西夏莊)的一位青年。這位青年外出經商染患風寒,不治而亡。秦女聞訊欲去哭靈,但父母考慮到倆人尚未正式婚娶,于名聲上不好聽,即予堅決阻止。秦女悲痛不已,傷心過度,于未婚夫下葬的那天也自盡了。這本來是一場悲劇,被好事的傳播開來,越傳越虛,后來被編成劇本,因其未婚夫是因外出經商而死,所以就把其稱為商公子,并把秦雪梅的未婚夫張冠李戴,栽到另一鄰村叩莊姓商的頭上。劇本先是在鄉間閭閻演唱,后來逐步演繹成《秦雪梅吊孝》,成為豫劇大師閻立品先生代表劇目, 1943年夏在安徽界首首演。故事情節也有了很大虛構成分,講述了秦、商兩家世代友好,雪梅與商林自幼訂婚,不料宦海險惡,商林的父親遭人陷害身陷囹圄。雪梅企求父母允諾商林到秦府借館讀書,秦父則借雪梅商林書館邂逅之事掀起狂瀾。商林被逐后身染重疾而命懸一線,商母泣血哀求秦家容雪梅過府沖喜。秦父設下了李代桃僵之計,逼丫環春花就范,商林花堂之上識破春花真相而一命歸陰。雪梅聞訊,披麻帶孝,哭來了一天鵝毛大雪為夫作吊,以命作筆書寫了一曲人類愛情史上的千古絕唱。這里,商林即是“商人”的諧音。


《秦雪梅》是一個大悲劇,產生悲劇的原因是封建禮教。直至民國期間,曹官屯秦家胡同(現屬東曹官屯)還不準外地劇團在本村演出《秦雪梅吊孝》劇目。傳說總歸傳說,至于秦雪梅究竟是不是曹官屯村人,歲月滄桑,無從稽考。但那時的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殘害確是不爭的事實。


作者:宮瑞華  編輯:賈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