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疲勞是逐漸累積的。日本心理咨詢師將疲勞分為三階段,呈逐漸遞進趨勢:第一階段,身體覺得累,失眠、食欲差;第二階段,逃避負擔、倦怠、煩躁、身心易受傷,但外表可能看不出;第三階段,心情憂郁不安、易過度自責,身體無力,像變了個人。近來,處于二階段、三階段的人增加了,說明人們普遍感到越來越疲勞。
針對疲勞,選對休息方式很重要,不是所有人都能用悶頭睡覺、大吃一頓、去KTV等游樂場所來緩解的。正確且有效的休息方式,能讓人放松緊繃的神經或肌肉,重新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學習。生活中有三種人最容易感到疲勞: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過度思慮焦慮者,各自需要的休息方式是不同的。
體力勞動者,睡一覺最適用。好好睡一覺是大多數人采用的休息方式,對于睡眠不足和體力勞動者尤其適用。對于這類人群,疲勞主要由體內產生大量酸性物質引起,應采取“靜”的休息方式。睡眠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補充回來,把體內堆積的廢物排出去。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躺一會兒,閉目靜息,讓全身肌肉和神經完全放松后,再起來活動。
腦力勞動者,多換換腦子。這類人大腦皮層極度興奮,身體卻處于低興奮狀態(tài),所以睡覺緩解疲勞的作用不大。他們需要的不是通過靜止恢復體能,而是找個事放松神經。1.改變活動的內容。大腦皮質有100多億神經細胞,以不同方式排列組合成聯合功能區(qū),這一區(qū)域活動時,另一區(qū)域就休息。這種活動內容的轉換,可以是上午寫文案,下午給盆栽澆水;也可以是腦力勞動間的內部轉換。如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可以不間斷地交替研究幾個不同問題,此問題能抵消彼問題帶來的疲勞。2.重燃生活的熱情。腦力勞動者的疲憊主要來自對一成不變的厭倦。以“做”解決“乏”,用積極休息取代消極放縱,多嘗試哪種方法讓自己最放松。如看2小時小說代替去KTV唱歌;周六晚不去酒吧,早睡早起,看看從沒看過的晨間劇場,過個完全不同的周末;找一條從沒去過的街道遛遛彎,發(fā)現城市的新鮮處;學習一項新技藝,如彈琴、打鼓,每周末練習1小時;社交,每周與工作圈子和親戚外的人打交道,聽聽別人說他們的生活……
過度思慮焦慮者,學會放松。這類人工作壓力不大,事情也不多,內心卻總感到焦慮不安,時間長了也讓自己“心累”。建議通過休息提高注意力和對情緒的控制力,改變認知,久而久之還能改善免疫力。1.正念呼吸。在安靜的環(huán)境盤腿坐,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2.聚焦注意力。無論做什么,都要把注意力放在上面,比如走路時感受手腳的動作。3.學會放空。每天用10分鐘到半小時,放下肩負的所有社會角色,做一個“空杯”。去曬太陽、草坪上呆坐、畫畫填色、打鼓等。4.黑白分明法。白天無怨無悔、開心干活,晚上養(yǎng)精蓄銳、安心睡覺。睡前寫下煩惱和第二天的計劃,閉眼后靜下心來,排除雜念。
編輯:劉燕
來源:生命時報原標題:三種疲勞各有休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