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銅是刻銅藝人用鋼刀,在銅質的文房用具上鐫刻書畫的藝術。刻者以刀代筆,在銅面上鐫刻出一幅幅具有強烈金石韻味的書畫作品。正是在刻制當中產生的那種獨特的刀痕,使畫面線條的金石韻味更加強烈,使其比紙上的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


晚清和民國時期,以陳寅生、張樾丞為杰出代表的刻銅藝術家,將銅墨盒打造成為刻銅藝術的主要載體之一,當時不少著名書畫家,如姚華、齊白石、陳師曾等,都為銅墨盒設計過圖稿。


在紙上作畫容易,在銅板上刻畫且上升到藝術高度卻并非易事,而饒陽宋國柱正是其中的佼佼者。2013年,饒陽刻銅藝術被河北省收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宋國柱成為“手工刻銅”藝術的傳承人。


宋國柱,字中洲,號老神。1958年生于河北省饒陽縣,1976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京服役期間曾受到李苦禪、董壽平等書畫大師的教誨,是目前國內唯一一位以傳統技法刻銅的藝術家(手持刻刀直接刻銅)。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杰出手工藝師、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中國畫研究會會員、河北省工藝美術家,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


宋國柱早年習書繪畫,從事手工刻銅技藝幾十載,摸索、積累出大量刻銅技法與心得。為中國傳統手工刻銅技藝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使這項一度面臨失傳的手工技藝再次獲得生機。在業界,因其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書、畫、刻,與傳統刻銅技藝相結合,創造出別具一格的“宋氏刻銅”風格,其銅刻作品廣受贊譽,被譽為“當代寅生”。作品深受廣大書畫家、收藏家喜愛,遠銷美國、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國家和地區。


刻銅技藝非常復雜,對工匠的素養要求特別高。“雖刻猶寫”是刻銅的至高境界,刻工對書畫的理解、自身修養、擅長刀法等影響著一件作品的成敗。刻銅在工藝上吸取了竹木石刻的技法,因此刻銅者不僅要有精湛的銅刻技藝,還要有深厚的繪畫和書法功底,融質地、做工、造型、裝飾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才是一件優秀作品的全部。


當代刻銅大家有“南孫北宋”之說,“南孫”指的是浙江海寧孫夢臣,“北宋”便指的是宋國柱。孫夢臣代表南方浙派,宋國柱代表北方冀派,已是刻銅藝術界的共識。


與南方浙派擅用錘子邊擊打邊運刀的刻銅方式不同,宋國柱刻銅全憑手勁兒。站在旁邊,看著他氣定神閑,聽著一刀一刀“噌噌咯吱”的聲音,要不是銅渣子一直往下掉,還真以為他要么是拿了把寶刀,要么就是削的是泥巴……雖說全憑手勁,但不是蠻力,一點一劃都是有生命和藝術感染力的。他真正把刀當成筆,一刀下去既可以把所有圖形劃個大概,也可以一絲一點刻畫出動物的毛發或植物的脈絡。只要畫面需要,他的鋼刀便能刻得出。


刻刀是宋國柱自磨自制,用的只是普通的風鋼。人也沒什么特別,只是右手因為長期刻銅的原因,手指頭粗,指肚上的老繭很厚,還深深地沁著銅色。宋國柱曾作詩曰:“世間懶骨無如我,一操刻刀興便濃。急沖緩行深淺痕,最憐銅鐵相搏聲。”他說自己“懶”,但對刻銅卻是如癡如醉,拿起刻刀,忘了吃飯。


宋國柱不僅擅內畫、刻銅,其刻骨作品也備受藏家青睞。但不論是內畫,還是刻銅、刻骨,他都從未拜師學藝,完全是靠自己的悟性和刻苦自學而成才的。收藏大家、刻銅藝術研究專家周繼烈先生稱“民國后無刻銅高手的說法,錯矣”,宋國柱“其作品堪與張氏兄弟(民國時期的刻銅大師張樾承、張壽承)媲美”,“手工刻銅乃當今第一人”。


近年來,宋國柱所創作的刻銅精品日漸增多,他的作品“畫面清新靜謐,人物仙風道骨,使人有超然物外之感”,其所刻老梅“橫空出世,冰肌鐵骨,迎雪怒放,栩栩如生”,畫、刻之精,實屬罕見。


悠悠的滹沱河水孕育了饒陽千古文化,刻銅這項中國獨有的傳統工藝,浸潤著樸實、專注、傳承的工匠智慧,以精美厚重的歷史印痕和文化承載,在浩如煙海的中華民族技藝中,綿延不絕地綻放著璀璨光采。


馬晨曦整理  編輯:賈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