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衡水的大眾飲食以平民化、傳統化為基調,品種多而繁雜,皆因當地物產、歷史上的人口遷移以及受京、津、魯等地飲食文化影響而形成。數百年來,經先民們不斷創造、吸收、兼容、完善,衡水的小吃逐漸形成了一種多元化的格局,樸實無華且經濟實惠。改革開放搞活市場,家常小吃商品化、農村小吃城市化,百姓餐桌上的主食豐富多彩,面食更是多種多樣,醬香卷肉蒸懶龍便是其中之一。
懶龍也叫肉龍,是一種工藝簡單、老少咸宜的傳統大眾面食。懶龍的制作隨意性很強,個頭有兩個大包子那么大,有餡不包卻是卷起來放到籠屜上蒸熟,懶龍也因此而得名。有人說不能單從字面上理解懶龍兩個字,發明懶龍制作方法的人并不懶,也可稱其為民間巧吃。
蒸醬香卷肉大懶龍有幾個關鍵步驟:其一是發面。面發得好,蒸出來的懶龍樣子好看,胖大暄軟,肉餡的湯汁浸到發面部分的小蜂窩里,吃起來香而不膩。傳統的發面方式是用酵子,也就是上次蒸饅頭剩下的一小塊面發酵至酸,干了也沒事,用的時候用溫水泡開就可以使用。取一定量的面粉放在面盆中先加泡好的酵子再加溫水,溫水要一點點加,一邊加水一邊把面和成團,以不軟不硬適中為宜,靜置發酵。待面團起發至一倍時,用堿面中和酸堿度。要想面團發甜,摻堿面是其中關鍵之二。摻堿面沒有一定之規,全憑經驗掌握,堿小了懶龍的面發酸,堿大了面發黃,蒸出來的懶龍就成大黃龍了。用手指在發開的面團上戳幾個眼,堿面用溫水調勻(像調鹽口一樣,若是沒有經驗可以先少放堿面)倒進去,堿水與面團要揉勻,不然會有堿疙瘩(黃褐色的點點)影響口感與美觀。面團聞起來發甜就說明酸堿適中。做面食都講究揉面,蒸懶龍也不例外,揉面是蒸懶龍的關鍵之三,一般講究“三光”——面光、手光、盆光。揉至面團柔韌光滑,備用。在等待發面的過程中調肉餡。肉餡講究現用現調,取之鮮美,不宜久腌,這是蒸懶龍的關鍵之四。選用肥瘦各半的五花肉,切成丁,若是肉太干可以稍加點水或者花椒油(花生油炸花椒)打散,肉里要加大蔥、甜面醬,用量隨個人口味,以蔥濃醬香為度,這是關鍵之五。依次加入姜末、鹽、香油、味精、料酒、五香粉等,把這些食材調勻,然后朝一個方向充分攪拌至黏稠,這是關鍵之六。愿意加大白菜或者西葫蘆等蔬菜的,各隨其便,不過也要剁碎。把揉好的面團做成劑子,搟成長方形面片,鋪上肉餡,從一頭卷起,兩側一包,即成懶龍生坯。卷肉餡要卷得好看、卷得圓,還得不露餡,三面包口均朝下,這是關鍵之七。剩下的面和餡依次卷好。蒸鍋放涼水,鋪好屜布,放入懶龍再開火,這是關鍵之八。水開,上汽后蒸30分鐘左右就可下屜。醬香卷肉蒸出來的懶龍有種非常濃郁的香氣,揭開鍋蓋熱氣騰騰,里面的五花肉是那種半融半透明的宛若金鑲玉一般的顆粒,大蔥早已軟潤,面白而香甜,從中間切開,甜面醬的顏色與面的白色一圈一圈卷在一起,特別好看,趁熱咬一口,真是香極了。
過去老人們蒸懶龍調餡的時候都不放料酒、味精,就是油、鹽、醬,味道也很不錯。現在時興用即發干酵母發面,省去了摻堿面的麻煩,只要把發面的時間與溫度掌握好即可。懶龍的餡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愛而變化,不同的餡料有不同的口味,做得好都是噴兒香的,特別誘人。
蒸懶龍比較適合機關、工廠、學校和幼兒園等集體食堂制作。廚師少,吃飯的人多,做懶龍比包包子簡單,不用一個個地捏口,卷一卷比較快,蒸熟后個頭又比花卷大,吃起來很過癮。
作者:丁一冉 編輯:賈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