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汝恒是清末深州大儒,桐城宗師吳汝綸(1840-1903)“著籍最蚤”的開山弟子,一生從事著述教育。他治家有道,待客有禮,“群從少長以次序立”,吳汝綸見而嘆異不已,以為“政行于家”。


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就建立他家中,第一任支部書記弓仲韜為其文孫,其他黨員多為弓氏子弟。


這樣一位重要的人物,然見于文獻資料甚少,今人介紹文章多付闕如,或語焉不詳,甚而訛誤百出。整理這位鄉邦前賢史實之志久存于心,近來因為編撰《衡水地區吳門弟子考略》一書,弓汝恒基本史跡不可或缺,遂潛心發力,廣事搜求,得相關歷史訊息百條以上,然用度之大,也為近年來所少見。


《吳汝綸全集》收錄弓汝恒信札三通,《弓斐葊墓表》文一篇;《吳北江文集》有《書隱先生傳》《故友錄·弓汝恒》文章兩篇,其他提及弓汝恒者見于《先府君行述》等多處;《北江先生詩集》收有《送弓子貞》詩一首;劉聲木撰《桐城文學淵源考》收弓汝恒介紹兩條,《桐城文學撰述考》著述一條;《深州風土記》涉及弓汝恒條目多達數十條,尤以金石卷及知州朱璋達、曹景郕序文為多,其他人譜、薦紳、藝文各卷也不在少數;弓汝恒摯友,明清八家殿軍賀濤(1849~1912)之子賀葆真《收愚齋日記》近年句讀整理出版,粗粗瀏覽至弓汝恒逝世年月,已得十二條。


為人作傳首重譜系,故先從弓氏家族說起。


一、世業耕讀


弓汝恒,字子貞,號書隱,世稱書隱先生,深州直隸州安平縣臺城里人。


據吳汝綸撰《深州風土記》人譜所載,始祖弓彥通、弓亨通于永樂二年由靈石晉水村遷來,弓彥通居臺城,占荒三百畝。弓亨通別居莊科頭。


弓彥通生弓廣,弓廣生弓海,弓海生弓勝,弓勝生弓忠,弓忠生弓世鉉,弓世鉉生弓穩,弓穩生二子弓厚、弓佐。弓厚生弓維國,弓維國,廩生。弓維國生弓射斗,弓射斗,字詣薇,順治歲貢生。弓射斗生弓旌,弓旌字征賢,生員。弓旌生弓斯張,弓斯張字子壯,候選州同。弓斯張生二子弓開元、弓作霖。弓開元字仲伯,雍正歲貢生。弓作霖,武生員。弓開元生弓裔昌,弓裔昌,監生。


弓穩次子弓佐,生三子弓正國、弓匡國、弓襄國。


弓正國字敷四,武生員。弓正國生弓調矢。弓調矢生弓弬,弓弬字際盛,贈武略騎尉。弓弬生弓揚休,弓揚休字美公,監生。弓揚休生弓炳翼,弓炳翼字御青,乾隆歲貢生。弓炳翼生弓允升,弓允升字登庸,候選州同知,道光七年施谷三百石,賑災饑民,安平縣令彭定澤旌表其閭。弓允升生弓省度,弓省度字巡南,貢生,候選教諭。弓省度生三子弓毓華、弓摛華、弓潤華。弓摛華字斐葊,貢生,賞五品銜。


《弓斐葊墓表》稱“君少孤廢學,學治生,以資使兄弟學。兄弟學皆成立,為諸生,有聲學官,而君以一身生聚衣食百余口者五十年”……


君諱某,字斐葊,安平弓氏,嘗以饑歲賑災民有勞,由貢生加五品銜,卒于光緒甲午十月十日,年七十有三。曾祖炳翼、祖允升、父省度,世以儒為業。君娶王氏,繼娶吳氏、趙氏。男四人,長者汝恒,汝恒生均,皆副榜貢生。其余孫三人,曾孫二人。汝恒、均先后從余問學”。可知弓斐葊生于1822年,卒于1894年。弓摛華娶妻王氏,生汝恒、汝直、汝恂三子,后續娶吳氏生子汝恩,又娶趙氏生子汝綸。弓汝恒三弟弓汝恂,字季農,生員,也就是安平縣附學生員。弓汝直為捻軍掠走,未記入墓表當中。


弓汝恒生弓均、弓堪,弓堪子弓仲韜(1886—1964)。曾祖弓摛華去世時,弓仲韜已經九歲,即“曾孫二人”之一。“汝恒生均,皆副榜貢生”,“汝恒、均先后從余問學”,弓均字次崔,也是吳汝綸主講蓮池書院時門人,從師受古文法,光緒二十年副榜貢生。弓汝恒叔父弓潤華之子弓汝勤,字子釗者也是吳汝綸主講蓮池書院時弟子。


二、為學篤敬,能成專門之業


弓汝恒考中同治甲子(1864)副榜貢生。同治十年(1871)六月初九,吳汝綸到達深州治所,十日接篆視事,行知州事。深州舊有義學二百四十五所,學田多被有財勢、不守法度、凌壓貧困百姓的豪民侵占,吳汝綸清查后限期退還,他認為義學是“上務其名,民私其利”【吳汝綸全集·(四)賀濤《吳先生行狀》(1139頁)】,毅然廢除義學,將收回學田一千多四百多畝劃歸文瑞書院。又為書院設法追回二十多年的欠賬白銀五千兩,廣置書籍,選拔一州三縣(深州、武強縣、饒陽縣、安平縣)的高材生入書院讀書,供給頗豐,吳汝綸到書院“親教課之,民忘其吏,推為大師”【《清史稿·吳汝綸傳》】。弓汝恒被吳汝綸的學養折服,拜在門下,弓汝恒僅小吳汝綸二歲,是吳收的第一個弟子。


同治十年直隸總督李鴻章上奏朝廷,請求專設修志局,重修《畿輔通志》,遂在蓮池書院設立修志總局,延聘翰林院編修、蓮池書院山長黃彭年(1823—1890)擔任總纂,主持編修。隨后又令各州縣修志備覽,吳汝綸奉檄纂修州志,并親制采訪條例十六則,弓汝恒、張廷禎、賀錫珊協助編修。


吳汝綸因其父吳元甲于同治十二年三月十四日逝世于深州官舍,丁憂去職。


后吳汝綸到天津入李鴻章幕府,弓汝恒受深州知州朱靖旬(1834-1895)命追隨在側,協助纂修,光緒六年吳汝綸任冀州知州,弓汝恒在冀州設修志局,繼續佐修。第二年朱靖旬任保定知府,撤修志局。十年后深州知州熊壽篯再置修志局于吳汝綸任山長的蓮池書院,后又撤局,光緒二十五年(1899),朱璋達任知州復開局修纂,第二年吳汝綸逃命避難于深州,終于完成,編完后在文瑞書院刊刻。因為該志沒有繪圖,中間吳汝綸雖然歷盡曲折聘請李善蘭入室弟子熊方柏、杜溯周前來測繪,而時任知州皆不能用之,只得名以《深州風土記》。


《深州風土記》共二十二卷,是清代方志中的佳作,吳汝綸曾以“字字有本,篇篇成文”自許,創立“人譜”一門,廣征譜牒及史籍文獻,梳理望族大姓的演變,為我們今天研究弓氏家族留下了難能可貴的文獻資料。弓汝恒近三十年贊助修志,“每一編脫手,珍重弆藏,視同性命,至親密友求一寓目不可得”,唯一得見手稿的是老友賀濤哲嗣賀葆真,因為二人同有輿地研究的愛好,珍惜異常,其他人則誰也不敢借予,“數十年守護不怠”,“書局屢輟屢興,卒得刊刻行世,不中道廢墜,稿本不零落散失”,都是弓汝恒“保持之力”【《吳北江文集》·故友錄·弓汝恒】。蓮池書院修志局是他鳩工刻版,后又將書版拉回深州文瑞書院,修版續雕,今日所見《深州風土記》刻工風格不一,正因此也。


《桐城文學淵源考》說他“師事吳汝綸,受古文法,佐修《深州風土記》,遂盡棄他書,專心輿地之學三十年,貫穴經傳,撰《古今地理沿革表》六十四卷”,補遺中說他“在張吳弟子中年最長,好考據辭章之學,其文蹈厲騰倬,甚雄而勁。吳汝綸撰《深州風土記》,汝恒為之具資材”。


《桐城文學撰述考》總其著述為以下幾種:古今地理沿革表六十四卷、古碑文字考二卷、古今異音考一卷、說文古今異文考四卷、前漢輯要五卷、所好集九卷、閑閑錄六卷。《古今地理沿革表》六十四卷,弓汝恒用力最勤,前后五易其稿。吳汝綸盛贊他道“門下能為專家之業者,惟子貞一人”。其著述今都散落民間,無一存者。前些年我曾在古玩市場見《古今地理沿革表》殘本,朱墨套印,以不識弓子貞為誰,竟棄置不取,今日想來頓足捶胸,自摑面頰,不足泄恨!


弓汝恒除協助其師修志外,為革新深州教育出力不少。《吳汝綸全集·尺牘》收錄給弓汝恒信札三通,其一為壬辰年(1892年)四月二十七日,題為《與弓子貞》。當時吳汝綸已任蓮池山長,該信主要說明《深州志·金石卷》元代以前已經基本定稿,明代以后五百年間也要錄入,讓弓子貞找出抄錄本寄去。尤其說明張江陵撰《柳林寺馮保碑》、《張伯良厘定差徭碑》兩文為深州至大之文,如果錄本沒有收入,當遣人錘拓寄去。查《深州風土記》,柳林寺馮保碑是馮保其父馮漢神道碑。


第二封寫于戊戌年(1898年)七月十日,題為《與弓子貞》,此時正處變法之際,吳汝綸說擔心“西學未興,而中學先廢”,同時指出“國無轉移風氣為物望所歸之人”,變法不會成功。對弓汝恒想去探望吳汝綸,“一傾積愫”,很是高興,隨后吳汝綸又為弓氏子孫開列應讀書單。


第三封寫于壬寅年(1902年)八月廿二日,題為《答弓子貞》,此時吳汝綸在日本考察學制,對于如何深州辦學,吳汝綸答復弓汝恒等人,不能坐待,應該遍開小學堂,以舊時教法,加上算術課,至于“西學無師”,“暫置后圖”。


三、為人至性,治家有道


弓汝恒少年時母親王氏夫人去世,父親還未續娶,弟弟妹妹幼小,啼哭不已,撫育重任由他擔負起來,他把弟弟妹妹們抱在懷中、負于背上,終夜不睡,環走室內。


同治七年(1868),捻軍過安平,他二弟弓汝直被卷走,弓汝恒悲痛哭嚎,只身入捻軍營中六十天多天,遍尋不得,歸家后,大病一場,從此一睡覺就長吁亂喊,終身沒有痊愈。臨死前交待在墓石刻上弟弟出生年月及被掠走時日,冀以弓汝直得脫,后人尋祖有驗。弓摛華晚年腿腳不便,弓汝恒已年逾五旬,親自左右扶持,不讓子侄替代,曲盡為子之道。父親去世后,弓汝恒持先父行狀赴蓮池書院,請恩師吳汝綸為作墓表,請同學張廷禎書丹,刻碑立于墓阡,雄文傳世于今,以彰其父之德。自入吳汝綸門下,凡三十三年,篤誠守信,若家人父子。吳汝綸庚子避亂深州,親至臺城里弓家,弓家沒有僮仆,“盥洗進食,帣韝鞠跽,皆子弟任之,待客彬彬然”,幾位弟弟及子侄輩按次序侍立一旁,弓汝恒命退乃退,吳汝綸羨慕不已。吳汝綸到他住所,“詩書之氣,薰染而不能去”。吳汝綸問他治家之道,弓汝恒云“此先子之所貽也”,歸功其父。


吳汝綸獨子吳闿生(1879—1949年),雖小弓汝恒三十七歲,二人相交甚契,庚子亂時,吳闿生拜訪弓汝恒后作《書隱先生傳》云其室“蕭然一榻,圖書滿架,不知世變之亟也,自題其室曰書隱廬”,可見其高古之風。


另據范丹凝碩士論文《賀濤與清末畿輔文化圈》82頁注,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弓汝恒與吳闿生“賻金不受”一段軼聞,云弓汝恒困頓鄉里,吳闿生贈以重金。弓汝恒堅卻不受,往來之際,竟成意氣,幾致絕交。賀濤斡旋調其中,函中“執事嘗怪辟疆以常人相待”,賀濤勸弓汝恒“以全交誼”,接受饋金,有“小廉曲謹,君子弗尚,即有時卻饋不受,亦當視其人之交何如,其饋,我知情義如何不能”等語。查《賀葆真日記》,則此事范丹凝碩士略有曲解,日記十六·光緒三十一年六月二日(1905.7.4)記曰“弓子貞先生來。先生著書家居,未嘗奔走于世,以干利祿。此次來保,訪辟疆與吾父也,即館于辟疆”。七月十六日(1905.8.16)記曰:“弓子貞來函,卻辟疆之饋,子貞之來保定也,辟疆以百金相饋,謝不受。龂龂久之,詞色俱利(厲),吾父為和解之,卒不能決,故既歸而來函卻之也”。賀濤作為吳門弟子桐城后期領袖,國人皆認為能繼張裕釗、吳汝綸衣缽者,非其莫屬,他當時在保定任直隸文學館館長,吳辟疆即吳闿生,當時在保定整理吳汝綸遺作,準備梓行。賀濤自幼與弓汝恒相交,二人最相友善,弓汝恒清貧自守,一則專心著述,再者即于深州從事教育革新工作,很少外出,只有赴蓮池拜謁恩師之行,誠如賀葆真所言,“未嘗奔走于世,以干利祿”。此次保定之行,我認為所謂訪賀濤及吳闿生,是為整理先師遺著而來,所以有“即館于辟疆”等語,吳闿生贈以百金,不是“賻金”,應該是酬謝弓汝恒整理文稿之托詞。弓汝恒認為整理先師遺著乃分內之事,不要說整理一月,就是整理幾年,也不能接受任何名義的饋金。二人后來如何言歸于好,未見相關文獻,但民國十三年時,吳闿生撰《故友錄》長文追憶了已去世十年的弓汝恒。


四、簡略年譜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生。


同治三年(1864年),二十三歲,參加順天鄉試,未中舉,取為副榜貢生。


同治七年(1868年),二十七歲,捻軍過安平,二弟弓汝直被卷走,弓汝恒只身入捻軍營中六十余日,遍尋不得。


同治十年(1871年),三十歲,拜入吳汝綸門下,協修州志。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十一歲,到安平河槽村魏氏宗祠拓《隋故蘄州刺史李君墓志》。


【后黃彭年修《畿輔通志》,命村人將志石送保定,絕愛之,寶蓄為己有,弓汝恒糾合深州士紳欲訟黃彭年,使歸志石還安平。吳汝綸撰《深州風土記》詈罵黃彭年,實則二人均為一派宗師,各為宋學漢學之代表,何以致有潑婦罵街惡文,實學術之爭延及政治而已。】


光緒元年(1875年),三十四歲,追隨吳汝綸到天津入李鴻章幕府,協助纂修州志。


光緒六年(1880年),三十九歲,吳汝綸任冀州知州,在冀州設修志局,繼續佐修州志。


光緒七年(1881年),四十歲,深州知州朱靖旬改任保定知府,撤修志局。


光緒九年(1883年),四十二歲,撰《誥授朝議大夫知深州事朱君惪政頌》。


光緒十二年(1886年),四十五歲,孫弓仲韜生。


光緒十七年(1891年),五十歲,深州知州熊壽篯再置修志局蓮池書院,時吳汝綸任蓮池山長,弓汝恒繼續佐修州志,后撤修志局。


光緒十八年(1892年),五十一歲,四月二十七日吳汝綸致函弓汝恒,囑其搜求明代以后五百年間深州金石文字。


光緒二十年(1894年),五十三歲,長子弓均參加順天鄉試,未中舉,取為副榜貢生。父弓摛華去世。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五十五歲,至蓮池書院拜謁吳汝綸,吳闿生贈《送弓子貞》詩云:“當筵何為忽不樂?驪歌頓向筵前作。當時寂寞顏不開,百求不獲先生來。論詩說賦正未已,敝車羸馬翻相催。先生抗心在曾左,去留隨欲無不可。佻達年少難為徒,寂寞自憐還故我。病軀初愈健蹊牛,馴馬可狎如江鷗。離緒萬端歸一送,揮鞭欲郤羲和流”。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十六歲,臘月為子侄□□,迎娶武強賀子久之女。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五十七歲,二月五日到信都書院,請賀濤為伯父弓毓華撰寫墓表,即《深州風土記》所載《蘿村先生墓表》。


二月五日辭歸,賀葆真借觀州志稿,許之。


三月二十日,寄去人譜及明以來傳記。


五月五日,賀葆真收到弓汝恒書信,并借其吳汝綸注《通鑒地理今釋》。


七月十日,吳汝綸致函弓汝恒,言戊戌變法事及為弓氏子孫開列應讀書單。


七月二十五日,賀濤在信都書院為諸生說《弓君斐葊墓表》。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五十八歲,三月十八日,賀葆真錄畢深州志稿本和吳汝綸注《通鑒地理今釋》,還弓汝恒。


是年深州知州朱璋達復開局修纂州志,弓汝恒在蓮池鳩工開雕。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十八歲,吳汝綸避難深州,至臺城里弓家。本年協助吳汝綸在深州義倉修志完畢,取回蓮池雕板,在文瑞書院刊刻梓行。將吳汝綸為父親撰寫墓表刻石立于墓前。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五十九歲,吳汝綸保薦弓汝恒于護理直隸總督周馥。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六十歲,弓汝恒給在日本考察學制的吳汝綸去函請教深州如何辦學,八月廿二日,吳汝綸復函云,不能坐待,應該遍開小學堂,以舊時教法,加上算術課,至于“西學無師”,“暫置后圖”。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六十四歲,六月二日到保定,訪吳闿生與賀濤,駐于吳闿生家中,整理吳汝綸遺著。


七月十六日,回安平后,致函賀濤。


民國元年(1912年),七十一歲,三月十五日賀濤去世。


四月初六日,悼賀濤挽聯兩副送達故城縣鄭口,其聯為諸悼詞中最痛者。


五月十一日,寄哭賀濤詩給賀葆真。


民國三年(1914)年十月卒,享年七十三歲。


韋冰注:年譜月日皆為農歷。


記有弓汝恒相關事跡尚有趙衡《敘異齋文草》、賀濤《賀先生尺牘》《賀先生文集》、姚永樸《蛻私軒集》及《吳門弟子集》等書,皆為線裝善本,均未句讀整理出版,然善本善價,寒儒治史,此也無可奈何之事。常海成先生拍買《吳北江文集》六冊,知我研究吳門弟子,借以寓目,方成此文。雖然其他善本尚未得見,以現有文獻逆推,想來出入不會太大,補充完善而已。


作者:田衛冰  作者:賈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