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來,我想你陪我久一點”“點名,還是要在教室里才有感覺”“同學們,歡迎回家考上學期的試”……久別重逢之后,高校校園里這些開學季暖心的橫幅刷屏了。于平實動人中略微抖一點小機靈,是專屬于這代年輕人的味道,難怪有學生稱每一句標語都戳中了自己的小心臟。
其實,標語本就是為了有效表達初衷,只是很多時候,校園標語過于機械、萬年不變。復制粘貼式的標語常常會被學生們習慣性忽略,已然難以引起年輕人心中的共鳴。于是,近幾年一些高校積極創(chuàng)新,努力改變傳統標語刻板、生硬的形象,嘗試以更加靈動、更具創(chuàng)意的方式實現貼近學生表達。
同樣是一個意思,“熱烈歡迎學生返?!钡臉苏Z往往會被熟視無睹,而“新學期拍了拍你并說‘你回來啦’”的說法則因吸引眼球、戳中內心溫暖而輕松“出圈”。從傳播效果上說,后者讓人耳目一新,顯然更勝一籌。
從這些高校標語的表達上看,更顯平等、親切、活力之感。不要以為這一變化無足輕重,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精神氣質和文化氛圍,往往就隱藏在這些細節(jié)之中。其實,大學除了是傳授知識的學術殿堂,也是一個獨具特質的精神和人文社區(qū)。在思維最為活躍、可塑性最強的青年時代,學生們于校園文化中濡染四年,也一定會印刻上獨屬于這所學校的精神基因。
走心標語的嘗試,其實就是校園文化的具象體現,也在無形中激發(fā)著學生的潛意識:學校不希望你們因循守舊、不茍言笑,而是鼓勵靈動的推陳出新,提倡真摯的情感表達。創(chuàng)新需要合適的土壤,這樣的表達和“暗示”多了,寬松、自由的校園氛圍自然會被營造出來,學生們的思維也會因此變得活躍,繼而引發(fā)許多讓人驚喜的創(chuàng)造。
比如,“女生節(jié)”“男生節(jié)”“光棍節(jié)”等五花八門的年輕人節(jié)日,過得不只是熱鬧,更有對不同校園群體的觀照與重視;“紅迷”協會、泰拳小組、“碼農”俱樂部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創(chuàng)意社團活動,也不斷豐富著校園文化的多元性,培育著學生們基于興趣的歸屬感。而通過鼓勵個性化、有創(chuàng)意的文化創(chuàng)造,大學不再是高高在上、冷冰冰的抽象概念,在不斷參與、豐富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學生們的主人翁意識才能真正被激發(fā)出來。
其實,在大學中,一代有一代的境況,一代也有一代的特色表達。不一味墨守成規(guī),放手讓學生去表達出新,反而會使校園文化的傳承更有活力。比如,近幾年,在武漢大學的“櫻花節(jié)”上,無論是學生們舉辦的櫻花詩歌邀請賽,還是他們身著漢服,于櫻花樹下體驗“一樽酒,一彎月,一衣飛花”的迷人風光,都是一種基于地域特色、校史和傳統底蘊的再挖掘和再創(chuàng)造。比起一板一眼的灌輸式教育,這樣的校園文化傳承明顯更為深入、更加動人。
因此,對于高校來說,從一個個小細節(jié)做起,走心地注入開放、人文、自由的教育理念,讓一個個“有趣的靈魂”得以被滋養(yǎng)、有機會發(fā)揮,是與知識傳授本身同樣重要的使命。因此,可以通過舉辦活動、提供場地、設立基金等方式打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也可以提升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等基礎設施建設,營造包容、開放的校園氛圍。土壤培育好了,便可靜待花開。
青年時代,環(huán)境對人的巨大影響是毋庸置疑的。以怎樣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就會培養(yǎng)出學生怎樣的精神氣質。大學創(chuàng)意暖心標語背后,是校園文化的靈動表達。這樣的細節(jié)變多了,活力與創(chuàng)意自然會隨之涌現。
編輯:劉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