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對頭飾、服裝、化妝等進行改良,使人物形象更加適合現代審美。”“重新編排,讓舞蹈有情節,最好排成舞臺劇,讓更多人認識”……11日上午,來自桃城區鄧莊鎮北蘇閘村的部分村民與安樂秧歌傳承人、衡水學院的舞蹈老師等齊聚一堂,圍繞安樂秧歌的傳承與發展各抒己見。

安樂秧歌是流行于北蘇閘村一帶的歌舞表演形式,其顛、顫、抖、扭的特色,與國內其它秧歌有著明顯的區分。2009年6月,“安樂秧歌”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安樂秧歌在傳承中遇到了新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問題,尋找更好的傳承辦法,桃城區文化館邀請安樂秧歌傳承人唐同樂、衡水學院舞蹈教師王珊珊與北蘇閘村的部分村民面對面交流。

唐同樂多年前參與整理安樂秧歌的舞蹈動作,對安樂秧歌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安樂秧歌的傳承重在保留傳統韻味,典型的特點不能丟。重點在于找到真正發自內心喜歡安樂秧歌的一批人。另外就是要在扮相上有所改變,要讓年輕人看著也有感覺。

王珊珊認為,要深入挖掘安樂秧歌的文化內涵,壯大其文化根基。另外,就是要在村里跳原汁原味的安樂秧歌,同時,開發一套教材,讓安樂秧歌走向課堂教學。

北蘇閘村黨支部書記安永吉表示,“聽了各位老師的建議和意見,深受啟發。我們將按照大家說的內容,認真整理,讓安樂秧歌重新煥發榮光”。
 
桃城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張蘭表示,要調集區內的優勢力量,加大政策傾斜力度,讓包括安樂秧歌在內的非遺項目更好地傳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