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辭源》的解釋為“民間習俗”。《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的解釋是“民間的風俗習慣”。《說文解字》解釋,民,“眾”也。俗“習也”。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民俗,是傳統文化,是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下來的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
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意見》)第二部分第7條中,明確寫上了“風俗習慣”。
民俗,具有“五性”。
具有“歷史性”。民俗是“習慣”,這說明,它不是十天八天、半年六個月、一年兩年才有的東西,而是,具有比較長時間的歷史。可以說,民俗和“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換的。
具有“民眾性”。民俗的第一個字是“民”,即眾,這說明,它相對于“官”方,也不是少數人獨有、少數人認可的東西,而是得到比較廣泛的民眾認可的。但是,“官”方可以“觀風俗,知得失”。
具有“地域性”。民俗的第二個字是“俗”,即“習”、習慣。但是,古云“三里不同風,五里不同俗”。這說明,它流傳、存在于一定范圍,并不是全球、全國、全省、全市縣一個樣子的。
具有“合理性”。民俗,既然能夠千百年、幾十年薪火相傳下來,并且得到比較廣泛的民眾認可,就可以證明,它是順應自然的、含有一定科學道理的、比較合理的。
具有“發展性”。民俗,不是固定、一成不變的,它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的。比如,小麥播種期的農諺“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外出的諺語“不餓帶干糧,不冷帶衣裳”,等等,現在均不適宜了。
筆者從工作崗位退下來14年內,寫了500多萬字、編了11本書,大部分內容是民俗,即優秀傳統文化。
民俗的內容有以下四大類。
日常生活民俗 含人們的衣食住行習俗;婚姻和喪葬(紅白事)習俗;做壽習俗、探望病人習俗;禁忌習俗,等等。
如,明嘉靖四年《重修玉皇廟碑》記載:冀州人“民俗勤儉,敦尚禮義,有晉老遺風。”
民國《冀縣志》載:冀州人“嗜茶。”“受經商習俗影響,飲茶久有傳統,以茶待客很普遍。”據統計,改革開放前,冀州茶的銷售量,一直占全地區11個縣的1/3以上。
中央《意見》中,就提到傳承“孝老愛親”中華傳統美德,“弘揚孝敬文化”;傳承“儉約自守的生活理念”“開展節儉養德全民行動”等等。
生產勞動民俗 含農業、工業、商業、手工業、商貿服務業等生產勞動活動中的農諺;禁忌習俗;經營習俗及傳統手工技藝,等等。
如,以前家家戶戶都會,目前幾近失傳的,被列為河北省“非遺”手工技藝的冀州“田園棉”土織土紡。
民國《冀縣志》載:冀州在集市設“公平秤”。
民國《冀縣新鄉土教科書》載:冀州商店“童叟無欺”“以和生財”。
中央《意見》中,就提到要大力弘揚“誠信文化”,傳承“自強不息,敬業樂群”等中華傳統美德。“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實施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保護“農業遺產、工業遺產”。
精神生活民俗 含方言;民間文學藝術;游戲、競技、社火等娛樂活動;諸神崇拜;傳說、故事、諺語等;詩書傳家的思想觀念,等。
如,延續幾百年的家訓、諺語;拉碌碡、燒舊鞋、喝酒劃拳等娛樂項目。
冀州人始創的,被列為河北省“非遺”的“三皇炮捶”。
《隋史》稱,冀州人“勤耕讀”。民國《冀縣新鄉土教科書》稱:冀縣人“幼而讀書,長而經商,是豈吾冀人之習慣使然歟?”
中央《意見》中,就提到“保護傳承方言文化。”挖掘、整理、保護、傳承“民間文學”“中國經典民間故事”“優秀傳統劇目”“傳統體育”,搞好“古籍保護”,等等。
社會生活民俗 含村名地名、名勝古跡、風物特產、古建筑、歲時節日民俗、禮儀習俗;家譜族譜;扶危濟困、見義勇為等為人處事善舉。
如,百年前的家譜族譜、民居、古建筑群、古樹等。
民國《冀縣志》載:冀州人“貧者冠婚喪祭,悉資親友,閭閻之家有禮讓之風。”“重賓客,客至,必備物,款留,懼以簡褻見鄙。”
冀州人“崇親睦,賊盜相防,疾病相問,慶吊相來,歲時相饋,詞訟詿誤相保訴。”
冀州人結婚下通知,“當月不下帖”習俗,緣由是讓他人提前準備。
冀州人與全國一樣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習俗,是千百年來對春節的重視和“家和萬事興”的觀念。
中央《意見》中,就提到要“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弘揚慈善文化”“鄉土文化、鄉賢文化”“家訓、家書文化”。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做好傳統民居、歷史建筑、革命文化紀念地的保護工作”“挖掘整理傳統建筑文化”“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加強對傳統歷法、節氣、生肖和飲食、醫藥等的研究闡釋”,等等。
傳承民俗文化,是延續中華優秀傳統,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舉措。
傳承民俗文化,目的是賡續傳統,弘揚美德,讓人向上向善,崇尚真善美。
傳承民俗文化,是發展全域旅游的必須。旅游離不開文化,吸進游客,離不開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