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冀州區南午村鎮田村,在清朝時,有一位叫陳隨時的人,他不但因為其兒子有功績4次被皇帝“封典”獲《圣旨》,而且,被批準入“鄉賢祠”,列《崇祀鄉賢錄》。


鄉賢,為品德、才學為鄉人推崇敬重的人。是國家對有作為的官員,或有崇高威望、為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社會賢達,去世后予以表彰的榮譽稱號。明清時,各州縣均有“鄉賢祠”和《崇祀鄉賢錄》,以供奉歷代鄉賢人物。


冀州田村陳氏家族保存的百年前《陳氏家乘》,用56頁刊載反映了他的事跡。
縱觀陳隨時的生平事跡,可以看到,他是一位道德很高尚,近乎很完美的先賢。
陳隨時(1584年—1675年),字從憲。享年91歲。


孝。他“天性純孝”。事父母“色養備至”;事繼母常氏,“盡敬盡禮,內外無間言”。


悌。他事兄遵時,“敬之如嚴父,保之如嬰兒”“同居三世”。他與兄的所有財產,不分你我,根本“無私”。


教。他義方教子,詩書是重。晨夕不倦地督促孩子讀書學習,習慣于利用前史群書中所載先人的忠孝節義訓育孩子。所以,他的3子7孫,個個成才。
長子省躬,15歲入泮(作者注:中秀才),有著作行世。為歲貢(作者注:國子監的生員)。


次子治美,被皇帝封“儒林郎”。


季子宗彝,先中舉,后第進士。從七品知縣一直做到四品高官。為兵部職方司郎中。(作者注:兵部,相當于如今的國防部。職方司,清兵部四司之一,相當于如今國防部的一個下屬機構。清朝時,掌關禁、海禁。郎中,是職方司的第一把手。)


宗彝還擔任過江南鄉試(即省考)考官和廣西鄉試大主考。


皇帝先后4次給宗彝“封典”《圣旨》,予以充分肯定、高度贊揚。稱曰“良吏”“才識弘通”“嫻習五兵之政”,等等。


陳隨時的7名孫子都有功名,其中,歲貢(國子監的生員)4人、庠生2人、增廣生1人。7孫中尤宗彝子陳玫顯。陳玫,貢生。先后擔任國子監學正、太常寺典簿、光祿寺良醞署署正。(作者注:光祿寺,執掌皇室膳食。良醞署,掌供備羊、酒,并備釀酒所用器物,供用官廷日用羊肉及牛乳。署正為署之主官。)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的《圣旨》中云:陳玫“儀度克嫻,謹失恪勤”。


義。他“好義樂施”“樂善弗倦。”每逢冬月,他都要“煮粥以濟饑寒”者。災荒年,青黃不接,人死亡大半。他自己有田百畝,莊稼熟了,讓鄉村無食者自行采取,“棄己田以活眾”。他還經常資助閭里鄉親婚嫁、喪葬。“有貧不能葬,就施棺木。”他在村里“立義學”,自己出資延師。“有貧不能讀書的,供給筆墨;不能赴考者,給盤纏。”他捐資鄉族子弟入泮、出貢者多人。


儉。他持身勤儉,飯飽就行,衣僅遮體而已。見生活奢侈、華麗者,總是正色勸戒。


仁。他“賦性寬仁”。對鄉親,知恩必報,“一飯必酬”。與逆者,“毫不計較”。


《崇祀鄉賢錄》中,給予陳隨時很高的評價。


《崇祀鄉賢錄》中稱他:“德配太丘(作者注:典故——陳太丘善教子)。“品貴兼金,才涵璞玉”“千秋模范”“德業堪型”“望隆(作者注:恭賀用語,意思是有崇高的名望與聲譽)河朔(古代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德重畿(作者注:古代稱靠近國都的地方)陽”“品高冀北,名重斗南(作者注:北斗星以南)”“恒山高士,紫岫(作者注:光滑的山洞)完人”“品重圭璋”“善行以為楷模”,等等。


陳隨時被皇帝先后贈“文林郎”“承德郎”“奉直大夫”“奉政大夫”(作者注:上封,皆為文散官名)。還被贈“兵部職方司郎中”。


作者:辛向黨  編輯:賈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