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衡水市與全國各地一樣,正開展著一場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防嚴控的阻擊戰。為尋找歷史上疫情特點及其共性與規律,從而提高對當前傳染疫情的認識與防治,我細致查詢了衡水市域志書中的相關資料,對這一地域歷史疫情作了粗淺梳理,了解到生長在衡水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先民們,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受到各種瘟疫侵害,也曾與之進行了頑強斗爭。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衡水人民眾志成城、科學防疫,成功戰勝了許多疫情災害。
一、清代及清代前疫情
查閱明嘉靖《冀州志》,清乾隆《衡水縣志》及新中國成立后第一輪衡水區域12部市縣志,從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860年間,瘟疫大事約二十幾條。
疫情錄述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冀州二月瘟疫。
明天順元年(1457年)景州大饑,疫病流行。
弘治七年(1494年)春,冀州、衡水,人疫,民死甚眾。
嘉靖四十年(1561年)春,阜城,大饑,疫病流行,民死甚多。
嘉靖四十年(1561年)景州春、夏旱,人多疫病。
明萬歷四年(1576年)衡水大疫。
明萬歷十年(1582年)衡水大疫,死亡無數。
明萬歷十年(1582年)深州春旱,瘟疫流行,凡頭皮腫脹者3日即死,人亡眾多。
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春,深州、武強、饒陽大旱,災害、瘟疫并作,民死無數。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深州瘟疫流行,村落為墟。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二月,武強縣瘟疫流行,死者甚眾,人口大為減少。同年與旱、蝗災,莊稼幾乎被食盡,有棄子女于井中,有賣妻自縊者,積尸遍野。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武邑縣瘟疫流行。
崇禎十四年(1641年)深州大旱,瘟疫流行,死人過八九十。
崇禎十五年(1642年),武強縣瘟疫大作。
崇禎十六年(1643年)景州大疫,病者吐血即死。
康熙十八年(1679年)深州旱蝗迭見,又兼瘟疫流行,民餓病死者無數。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景州疫病流行。
乾隆四十年(1775年)春,武強大疫。
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深州瘟疫流行,死者多,后流傳一偏方,刺腕出血病即愈。
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景州大疫。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六月,景州大疫,人死無數。
同治元年(1862年)六、七月,景州病疫流行。
光緒八年(1878年)春,阜城大饑,疫病流行。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夏,棗強瘟疫大流行,死人眾多。
宣統二年(1910年),安平瘟疫大作,由東向西蔓延,雖下令斷絕交通,終未能遏止。
疫情狀況
根據志書以上疫情事條解析,古代疫情在衡水地域傳播存有四種現象:
一是疫情發生不止一縣,往往周邊數縣皆有病疫。如明嘉靖四十年春,阜城疫病流行,臨近的景州也有此記載。明萬歷十年衡水大疫,而深州也記有“瘟疫流行”。清道光元年深州七月瘟疫流行,而相隔百里的景州也是“七月大疫”;二是禍不單行,瘟疫爆發之時,往往伴有旱災、蝗災等天災。明天順元年,收成無幾,造成大饑,同時“瘟疫并作”。明崇禎十四年,深州大旱,加瘟疫流行;三是每逢瘟疫來臨,生靈涂炭,死亡者不計其數。嘉靖四十年,阜城疫病流行民死甚多。明萬歷二十八年深州因瘟疫死人過多,村莊空無一人,武強該年“有棄子于井中,有老嫗自縊者”,積尸遍野。據《景縣志》記,那時民間流傳著悲慘的歌謠:“報喪去成群,不見回來人,起靈抬一個,路上死幾人”。四是清代以前志書,記述疫情僅為幾字,往往也能從字里行間窺見當時中醫藥及其偏方所起到的作用。但總因制度封建、科技落后、信息閉塞等諸多因原,致使疫情擴大蔓延,只能自生自滅而止。
二、民國期間疫情
從民國元年1912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37年間,各縣志載有民國期間疫情。
疫情記述
阜城縣:民國六年(1917年),境內患傷寒2837人,死亡2173人。患疹熱癥1156人,死45人。患赤痢54人,死18人。該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建橋鎮發生霍亂,一天內竟死40人。
景縣:民國七年(1918年),“瘟疫流行,比戶傳染”。(深縣:民國九年(1920年),春夏旱,莊稼無收,7至8月,霍亂病流行,死人很多。民國十八年(1929年),旱、蝗、水害重于上年。全縣染霍亂病989人,死亡64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患此病者676人,死亡38人。民國二十年患此病者為145人,死亡16人。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災荒、瘟疫。8月18日,抗日四十區隊與深南抗日大隊在北黃尤村阻擊日偽掃蕩搶來的近百車糧食,用于災民救治。
安平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境內霍亂病連續三年流行,全縣170人患病,56人死亡。
棗強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春旱無雨,夏季絕收,秋收無幾,普遍發生霍亂病。抗日政府積極組織防病治病,疫情得到控制。
疫情認知分析
根據以上縣志記述,又查閱相關資料,對民國期間疫情有些認知。一是對民間傳染病流行,有了比較科學的認識,對流行疫病有了準確的定性與定名。這是建立中華民國伊始,打破前清閉關自守,受西方進步的科學技術傳入中國的影響。二是當時國內軍閥混戰,人生民命,無人顧及。特別是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入中國土地,實行慘無人道"三光”政策,使瘟疫流行的災區民眾,雪上加霜。三是在抗戰的解放區迎來戰勝疫魔的春天。1943年,深縣抗日武裝,從日偽軍手中奪回近百車糧食,幫助災民渡過疫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的棗南縣與棗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將民眾生命放在首位,積極組織機關干部、學校師生深入到戶,利用《冀南日報》《大眾科學》等刊物宣傳普及防疫知識,并采取多項治療措施,使疫情得以控制。
三、新中國成立后疫情防治
自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各縣志記載,在衡水市域不同時期,曾發生不同程度的各種疫情,且有些縣域還相當嚴重,但在各級黨組織與政府領導下,有計劃地開展防治工作,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生命得以保障。
典型疫病摘述
霍亂:自古以來,是民間的一大瘟疫,傳染性強,一旦染病,只能聽天由命。新中國成立后,1979年7月末,景縣、阜城縣霍亂流行。疫情波及19個公社50個大隊,到8月9日,共發生209例,死亡1例。疫情發生后,國家衛生部派來專家具體指導,省、地、縣組織80多名醫務人員參與防治,迅速控制了疫情發展,并得到有效防治。此后40年間,隨著衛生條件的改善,特別是飲水條件的改善,未發現此疫再流行。
瘧疾:新中國成立后,衡水地域每年均有流行。據衡水市志記載,1963年到1974年出現了兩個流行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是1963年至1965年,年發病人數為49105人、30622人和28575人;第二個高峰期是1969年至1974年,年發病人數分別為8927人、21176人、14755人、10858人、11953人。疫情波及各縣,而棗強縣、故城縣和景縣尤甚。二十世紀70年代中后期衡水地區各級行政及防疫部門,實行了對現有病人根治和休止期病人根治的“兩根治”和對病戶及鄰近居民進行預防服藥的“一預防”措施,并開展全民滅蚊活動。同時,大力培訓抗瘧醫生、抗瘧衛生員,普及防瘧知識,提高投藥率,使瘧疾發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此疾病,再未流行。
麻疹、百日咳、流行性乙型腦炎:新中國成立后,麻疹病從1951年至1978年的28年中,有13年發病超過8000例,如1955年發病15658例,死亡367例,1973年發病37140例,死亡172例。百日咳1952年至1979年28年中,有16年發病超過3000例,1966年、1969年、1973年發病人數分別是13303人、13409人、12938人。流行性乙型腦炎從1955年至1977年23年中,有8年發病超過200人,其中1969年發病最多,達1379人,死197人。冀縣于1956年、1963年兩次發生水災,洪水退后,全縣抽調200余名醫務人員,配合天津、張家口醫療隊分赴碼頭李、官道李、小寨、城關等災區防病救災,防止疫情發生,1964年,官道李、碼頭李一帶發生流行性乙型腦炎,有千余人發病。縣衛生科組織20余名醫務人員奔赴疫區進行搶款。1978年,域內各級醫院建立傳染病登記、消毒、隔離制度,建立縣、鄉、村三級衛生防疫網,嚴格執行疫情報告制度,及時對疫點疫區進行處理,并加強疫情監測工作。到二十世紀70年代末,隨著防疫措施加強,疫苗接種率提高,包括以上三種在內的各種傳染病發病率大幅度下降。至1996年各種傳染病例最多不超30例,發病率比20年前降低了95%以上,麻疹、百日咳等幾乎滅絕。
堅信抗疫必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產黨,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一是各縣加強領導,成立衛防疫委員會及衛生防疫站等專門機構,有計劃地開展防控防疫情工作。新舊社會的對比,充分展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二是科學積極的防治,疫病災害降到低限度。深縣1959年,傷寒疫情初現,迅速建立三級醫療網,培養1860名疫情報告員,組織324人參加醫務大隊,分三次為12萬4千多人注射疫苗,防止了疫情。三是人民生活的提高與環境衛生的改善,加之全社會防范條件及意識的提升,為防控疫情打下堅實基礎。
通過淺梳以上疫情狀況,我們了解到,衡水人民在歷史長河中遭受到慘重的瘟疫災難。新中國成立后,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戰勝了各種疫情,逐步走上了健康之路,特別是2003年,成功阻擊突如其來的“非典”,展示了全民抗擊疫情的偉大成果。當前,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全國一盤棋,上下同心,左右聯動,群策群力,群防群控,英勇地打響了一場抗擊冠狀病毒的人民戰爭。我們深信,這場戰役一定勝利,祖國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作者近照。
作者:常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