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隨著王志杰的講述,父子兩代接力守墓的故事再一次深深打動了我。


當時任紀莊村村長的王夢北是突圍戰(zhàn)的親歷者,他一邊組織村民幫戰(zhàn)士打水備柴,一邊為部隊做向?qū)?。?zhàn)斗結(jié)束后,王夢北和鄉(xiāng)親們將在戰(zhàn)斗中犧牲的88名烈士一一掩埋。三天后,馬本齋司令員又帶隊返回,按照回族禮儀,重新埋葬了88位烈士。從那時開始,王夢北立志為這些烈士守墓。他說,這些戰(zhàn)士是為打鬼子,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而犧牲的,我要守護好他們。戰(zhàn)中,他看墓護墓,提防鬼子的回襲。戰(zhàn)后,面對嚴酷的沙塵災(zāi)害的自然環(huán)境,每次大風(fēng)后,陵墓都被厚厚的沙土覆蓋,凸起的墳包幾乎被掩埋。每當這時,王夢北就挨個清理塵土,重新敲實墳?zāi)?,恢?fù)陵墓原有的形狀。王志杰說,那時父親每天都去墓地。為防止散養(yǎng)的牲畜去墳?zāi)股铣圆莼蚱茐?,他每天起早貪黑掘地挖土,用了一年的時間為墓地筑起東西長115米,南北長75米,高1.2米的土圍墻。1979年,王夢北中風(fēng),半身不遂。此后的10多年,他仍然讓兒子用那輛舊三輪車馱著他往返墓地和家中,靜靜地坐著看兒子除草、掃墓。1993年,王夢北去世。為了一句“誓死看護陵園”的承諾,王夢北整整堅持51年。去世前,王夢北對著88座烈士墓說,“這是我兒子,以后就由他接替我了”。 接過父親的“接力棒”,王志杰始終銘記父親生前的囑托和教誨,擔當起陵園的“守墓人”。他說,要將烈士墓守護到底,將先烈革命意志守護到底。如今,王志杰和父親已經(jīng)接力守護烈士英靈整整77載,他們把對烈士的敬仰之情化為一種信念,他們守護的不僅僅是墓,也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更是共產(chǎn)黨人的信仰和初心。


王志杰說,父親在世時,幾乎每天都要到陵園看望自己的“家人們”,親歷這場戰(zhàn)爭的他經(jīng)常為慕名前來參觀、祭奠烈士的人們和青少年講述那段紅色歷史。講到戰(zhàn)士血染疆場時滿含熱淚,講到勝利突圍時,聲音高亢洪亮。他希望更多的人能記住這些英雄,記住這段壯烈的紅色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


近年來,阜城縣委、政府為讓后人緬懷追憶回民支隊的英勇事跡,修建了本齋紀念園。重建了阜城革命歷史紀念館、高紀莊突圍戰(zhàn)紀念館、烈士英明墻等,對原有的回民支隊烈士陵園的紀念碑、紀念亭及88座烈士墓等紀念設(shè)施進行了維修。2011年拍攝了以回民支隊千頃洼突圍戰(zhàn)為歷史背景的電影《血戰(zhàn)千頃洼》,讓這支威震冀中平原的“攻無不克、堅無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聲名遠播。本齋紀念園也已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和廉政紅色教育基地。如今,人們來這里觸摸那段崢嶸歲月,感悟初心,緬懷先烈。人們在這里傳承遺志,汲取力量,再起征程。(待續(xù))


作者:郭強  編輯:李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