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廿三,俗稱“過小年”,這一天民間有“祭灶”的習俗。


舊時,幾乎家家戶戶的灶臺后方都張貼著灶王爺、灶王奶奶的神像。他們旁邊站立著兩個童子,各抱一個陶罐,寫著善字的為“善罐”,寫著惡字的為“惡罐”。這家人在一年中做了好事,灶王爺就記錄下來放進“善罐”,做了壞事就放進“惡罐”。每年臘月廿三,灶王爺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報告。為了讓灶王爺說好不說壞,人們用糖瓜等祭品祭祀他,所謂“上天言好事,回官降吉祥”。


“祭灶”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夏代就被列為“五祀”之一。歷史上祭灶的時間不統(tǒng)一,有的地方在臘月廿三,而有的地方在廿四。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云:“古傳臘月廿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流連,家有杯盤豐典祀……”關(guān)于灶王爺?shù)脑?,民間有多種說法:有說他是火神祝融;有說他是鎮(zhèn)守澠池的大將張奎(一說張單),死后被姜子牙封為灶神;也有說他是火精叫宋無忌或蘇吉利;還有說她是主管廚房事務(wù)的女神叫先炊??傊?,這一習俗最早寄托了先民對火的崇拜,在演化過程中,加入了農(nóng)耕社會時期人們對豐衣足食的企盼,并以特有的民間幽默方式融入了勸人向善的思想。


衡水民間“祭灶”的方式大同小異。在武強,舊時多由年長的男性主持,有“女不祭灶、男不祭月”之說。這一天,家家戶戶要買來新的灶王神像,俗稱“灶碼”。晚上用糖瓜祭祀,口中念道:“臘月廿三,灶王要上天,家家都祭祀,為了保平安?!币灿械亩\告說:“灶王爺、灶王爺,撒米潑面別學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焙⒆觽兺嫠r喊著“糖瓜祭灶,新年來到”的童謠。祭祀完后,把舊的灶王神像燒掉,貼上新的。祭祀時,還要供奉豆料、草節(jié),是為了讓灶王乘坐的萬里馬吃。在安平,豆料和草節(jié)是為了讓灶王乘坐的萬里牛吃,并且把這些豆料從屋里撒到門外。在武強等地,這一天有新媳婦必須在婆家過的習俗,說是“天大的媳婦不過廿三”。


祭灶后,人們還要清掃房間,粉刷墻壁,貼年畫,剪窗花,這時離春節(jié)還有六七天,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故城的鄉(xiāng)村這時開始忙著蒸年糕、棗卷、黏窩窩,并且贈送鄰里品嘗,以示和睦。


作者:趙云旺  編輯:馬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