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行至尾聲。翻看300多篇文物事業(yè)發(fā)展日歷,“歸來”無疑是其中亮眼的關鍵詞——
2月,美國返還361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4月,意大利返還中國700余件文物藝術品亮相國博;8月,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被跨海追索回國;11月,圓明園馬首銅像昂首返京……
“這是神奇的一年,我們心想事成?!闭劶傲魇奈镒匪鞣颠€工作,一位文物工作者向記者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仿佛是要為這“神奇的一年”畫上圓滿句號,一批鄭振鐸先生寫于60多年前的信札近日從香港回到北京,入藏國家圖書館。一張張泛黃的信札,見證這位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yè)的主要奠基人與一群有識之士共同書寫的傳奇篇章。
由清末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山河破碎、局勢動蕩,大量國寶珍玩南流至香港。新中國成立后,為避免國家永失珍寶,在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關心下,鄭振鐸等老一輩文物工作者深思熟慮,通過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等方式,在國計維艱之時仍為國家追回“二希”等大批珍貴文物。
入藏國家圖書館的這批信札,便有一部分是鄭振鐸寫給“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徐伯郊的。昔日為家國追索文化瑰寶殫精竭慮、四處奔走的佐證,如今在后輩們努力之下回到北京。
“凡是國寶,都要爭取”。翻閱這些寫于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書信,通信人對民族文化瑰寶的珍愛、對家國人民的忠誠令人動容;這些至今依舊清晰的字句,如同鏡鑒,清晰映照出人民共和國走過的風雨歷程。
70載時光流轉,滄海桑田巨變多——
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發(fā)出追索流失文物的聲音,不必再小心翼翼提示同伴“惟必須十分的機密,十分的小心慎重,以免有壞人鉆空子”;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從僅靠部分有識之士攜手勉力,變成由各部門合力聯(lián)動乃至全社會眾志成城;在世界的舞臺上,中國文物工作者從孤立無援,到積極擴大文物返還“朋友圈”、展現(xiàn)文明古國的歷史擔當……
70載芳華璀璨,歷久彌新恒久遠——
那是幾代敦煌人的“莫高精神”:大漠深處扎根,千年洞窟中孜孜以求,終讓承載“吾國學術之傷心史”的敦煌,成為今日煥發(fā)光彩的文化遺產(chǎn);
那是幾代故宮人的矢志不渝:戰(zhàn)火中舍命護寶“南遷”,幾十年如一日甘坐“冷宮”修文物,大膽創(chuàng)新之中讓故宮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那是幾代“追寶人”的赤誠初心: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因缺錢“錙銖必較”,到如今文物追索返還機構因缺人“捉襟見肘”,面對不同艱難,卻同樣秉持“越有困難,越能增加考驗的機會,越可增強信心也”的信念,新時代“追寶人”執(zhí)著不悔地續(xù)寫著傳奇;
……
正是這些恒久不變,正是這些九死不悔,創(chuàng)造了2019年流失文物歸來的種種神奇。倘若世間真有“神奇”二字,那必是奉獻之精神,奮斗之奇志。
千山萬水、篳路藍縷,一代代普通文物工作者、無數(shù)珍視自身文化的中國人,在追夢圓夢的迢迢征途上,以默默無聞的奮力奔跑,夯實著今日中國文化自信之基。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中華民族一路走來,始終堅定地守護自家的瑰寶,傳承自身的文化,講述自己的故事。
文化在,國家存;文化興,國運興。
歸來不是終點,征途未有窮期。正如鄭振鐸先生曾說,“得之不易,守之宜謹”。搶救文物,一直在路上;文化自信的篇章,必將更精彩。
編輯:袁冬雪
來源:新華社原標題:2019流失文物返還:“神奇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