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伏伽是我國歷史上有據(jù)可查的第一位狀元。但孫伏伽的出生、殞沒地眾說紛紜。對此,筆者進行了探討并認為孫伏伽是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鄉(xiāng)雙屯村人。他的家國情懷的思想、公而忘私的精神,應該得到后人的敬仰。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源于隋代,但我國歷史上記載完備、有據(jù)可查的第一位狀元卻產(chǎn)生于唐朝。這是因為雖然科舉制度開始于隋代,但由于歷史湮沒,隋朝的狀元情況如今已無從查證,這一塊幾乎成了歷史空白,探究歷史狀元相關資料只能從唐朝開始。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第一位狀元是孫伏伽。
孫伏伽生平簡介
孫伏伽,隋朝開皇年間生于貝州武城。在隋朝實行科舉制度時考中過進士?!兜强朴浛肌芳啊短妻浴酚涊d:“進士,隋大業(yè)中所置也。如侯君素、孫伏伽,皆隋之進士也明矣?!彼宄笃?,孫伏伽涉足官場,做了一名官職卑微的小吏,幾經(jīng)升遷,至隋煬帝末年,成為京畿萬年縣(今陜西西安)的法曹,負責審理刑獄、督捕奸盜、查辦贓賂,是萬年縣有點要勢的官員。
隋朝滅亡,李淵稱帝后,在唐武德年間孫伏伽降順了大唐王朝。在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舉行的科舉考試中,他從30名應試的舉子中脫穎而出,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靶溟T之變”中,孫伏伽站在了李世民一邊,鞍前馬后地奔走效勞,為李世民政權(quán)的鞏固做了不少的事情。李世民即位后,馬上賜孫伏伽男爵爵位,食邑樂安。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提升為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常設二人)。
貞觀五年(公元632年),因上奏揭發(fā)囚犯出現(xiàn)失誤罷官。不久被任命為刑部郎中(刑部下屬部門部長的秘書,有職權(quán)),后再任大理寺少卿,轉(zhuǎn)調(diào)民部侍郎(即民政、戶籍、財務部門副部長)。
貞觀十四年(公元641年),轉(zhuǎn)調(diào)升職為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
貞觀十四年后,任陜州刺史(陜州最高行政長官,相當于地區(qū)級市長)。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孫伏伽年老辭官,回到老家武城。辭官四年后,于顯慶三年(公元658),孫伏伽于武城家中壽終正寢,死后葬于村中。
孫伏伽的出生地考辨
孫伏伽,生于隋朝開皇年間貝州武城(具體年月不詳)。對于孫伏伽的出生地,史料記載有三種說法:一說是清河郡(東北部)人;一說是貝州武城人;一說是河北故城人。筆者認為,三者之間不矛盾,而是統(tǒng)一的。
之所以說三者之間不矛盾,是因為在隋朝時期,武城、故城(漳南縣)兩縣同屬清河郡管轄(見武城縣志和故城縣志記載)。通過查看隋時清河郡地圖,這兩縣的位置均在清河郡治所在的東北部。所以說,孫伏伽是清河郡(東北部)人不是沒有道理的。但絕不是清河人,因為史料記載孫伏伽出生地貝州武城曾屬清河郡管轄,所以,不能認為是清河人。當排除孫伏伽是清河人之說以后,接下來就要考察孫伏伽是武城人還是故城人??疾斓慕Y(jié)果是原武城現(xiàn)故城,二者是一致的。其理由如下:
從史料上看二者的一致性?!缎绿茣O伏伽傳》記載:“孫伏伽,貝州武城人?!痹谖覈鴼v史上,隋朝時期武城屬清河郡管轄,但到了唐朝改清河郡為貝州,武城屬貝州管理,治所在現(xiàn)在武城縣城廣運街道辦事處,此時是州縣同郭。當時的武城、故城兩縣同屬貝州管轄(參考文獻:武城縣志、故城縣志)。同時,從武城縣志上也有孫伏伽墓的記載。《武城縣志》(民國元年本)載,武城縣古之丘墓有:“雙冢,耿將軍墓、秋胡墓、孫伏伽墓……”從以上文獻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孫伏伽生于武城,死后葬于武城。既然孫伏伽是原武城人,與現(xiàn)故城有什么聯(lián)系呢?在我國歷史上,武城縣和故城縣時而一分為二,時而合二為一,多有交插,相互融合。孫伏伽的出生地現(xiàn)在屬故城縣管轄,所以二者是一致的。
從目前行政區(qū)域的劃分,看二者的一致性。通過考察史料,確定了孫伏伽的出生地。那么,孫伏伽到底出生、殞沒在哪個村莊呢?《新唐書·孫伏伽傳》只是籠統(tǒng)地記載了他是貝州武城人,至于哪個村的卻沒有說明。這也是目前人們爭議的焦點。通過查找資料,武城縣志給了答案。武城縣志明確記載了本縣境內(nèi)有“雙冢、孫伏伽墓”。而有“雙冢、孫伏伽墓”的村莊就是原武城縣武官寨公社雙屯村。這個村原名叫雙冢屯,是由兩座古墓而得名。后來人們覺得雙冢屯這個名字不吉利,于是去掉冢字改名為雙屯村。而這個雙屯村就是現(xiàn)在的故城縣西半屯鄉(xiāng)雙屯村,是1964年由國務院批準劃歸到河北省的。那么,劃分后的武城縣還有沒有叫雙屯村和孫伏伽墓的呢?通過查閱《武城縣文史資料·第十輯》武城地域文化集錦得知、武城縣目前轄5個鎮(zhèn)、3個鄉(xiāng)、1個街道辦事處,計有267個行政村,沒有叫雙屯村或雙冢村的,縣志中也刪去了原來的孫伏伽墓的記載。那么,1964年從武城縣劃歸故城縣的三個公社一個管理區(qū)244個大隊還有第二個叫雙屯村的嗎?經(jīng)查故城縣志也沒有。這就更進一步確定了故城縣西半屯鄉(xiāng)雙屯村是孫伏伽出生地、埋葬地的唯一地點。
從現(xiàn)代研究成果看,二者是一致的。目前研究孫伏伽其人的學者較多,發(fā)表的文章也不少。如《開封日報》多次發(fā)表紀念孫伏伽方面的文章、《解放軍出版社》發(fā)表的王鴻鵬《中國歷代文狀元》一文、百度百科介紹的有關孫伏伽的資料,都認為孫伏伽是我國歷史上有據(jù)可查的第一位狀元,是原山東武城縣、現(xiàn)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鄉(xiāng)雙屯村人。
孫伏伽墓辨析
當我們了解了孫伏伽的出生地是故城縣西半屯鄉(xiāng)雙屯村以后,那么村中的兩座墓,哪一座墓是孫伏伽的呢?
目前村中對于雙冢,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有一座是孫伏伽墓,另一座是他人的墓,墓主人具體是誰不詳。再一種說法是在雙冢之外,另有一座孫伏伽墓,但因年代久遠已無覓蹤跡。村中已無孫的嫡傳,其后裔去向無從查考,只是世代相傳有孫伏伽的墓。到底哪種說法較為符合客觀事實呢?通過多次深入到村中與老人座談和實地觀察,筆者認為第一種說法應該可信,即兩墓中的東邊那座墓是孫伏伽的。依據(jù)是:在幾十年前,曾有盜墓人將雙墓中東邊的那座墓挖開,深度有十米(盜墓者挖開后又填埋)。至于盜墓者在墓中有沒有挖到遺物不得而知。但有一老者在挖出來的土中找到了一塊磚頭,這塊磚頭至今還保留著。這就說明墓穴里面是用磚砌的,也說明墓主人的身份是比較特殊的。因為在1300多年前磚墓是很少見的,不是大富戶就是政府要員,而孫伏伽正符合這個條件。另外,從故城縣史料上看到,在一次疏通河道的過程中,在距孫伏伽墓不遠的地方,曾發(fā)現(xiàn)四座唐時古墓群。估計這些古墓的主人,不是大家貴族就是皇室宗親。這說明,在唐朝時期,在武城縣城周圍(雙屯村距武城縣城2.5公里),生活著一部分比較富裕的人群和上層貴族。
還有,之所以說雙墓中東邊的墓是孫伏伽的,是根據(jù)風水學或民俗學來確認的。在民間有“以東為上”的說法。如農(nóng)村住房,不管正房是三間還是五間,正房東邊那一間一般是老人居住。這一方面是住宿的習慣,另一方面也是“以東為上”理念的體現(xiàn)。而雙屯村雙冢中東邊的墓是孫伏伽的符合這一習俗。
當我們確認雙冢中東邊的墓是孫伏伽的以后,那么西邊那座墓是誰的呢?根據(jù)村中老人介紹,孫伏伽墓周圍曾有廟宇或祠堂,到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挖掘出磚頭瓦塊。不知何時,有一位郎中來到孫伏伽墓旁邊的廟宇或祠堂居住。為了生計在此行醫(yī),此人不但醫(yī)術高明,而且樂善好施。視病人為親人,患者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都一視同仁。遇到家中十分貧窮無力支付藥費的人,無償贈送藥物。久而久之,名聲大振,前來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人們把這位郎中當做救命恩人、活菩薩。這位郎中死后,葬在了孫伏伽墓的西邊,形成了雙冢墓。百姓為了紀念這位郎中,經(jīng)常前來焚香祭奠,并且一直延傳至今。這樣的解釋,應該是最有說服力的。至于民間傳說的“仙人再世”“施法濟民”是子虛烏有。雙冢屯仙爺廟碑(民國元年立)碑文也正好印證了這個論斷。碑文中寫道:“仙蹤稅駕原始,父老傳述莫道其詳。”(譯:這個仙人(郎中)從哪里來,何時到此,都說不清楚)碑文本身的記載就否定了仙師降臨為民治病的迷信傳說。
孫伏伽的主要政績
孫伏伽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入仕,到永徽五年(公元654年)辭官回鄉(xiāng),在唐朝的政壇上活躍了32年。在這32年當中,孫伏伽不畏權(quán)貴,剛正不阿,為唐朝的興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以史為鏡,進諫三策。武德初年,針對隋朝滅亡的教訓,孫伏伽向唐高祖李淵進諫三策:其一,“天子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天下”。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是“不聞其過”,因此勸告皇帝虛懷納諫,“開不諱之路”,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其二,“百戲散樂,本非正聲”。他認為,隋末皇帝貪圖安逸享樂,官場淫風四起,是王朝滅亡的征象,勸告皇帝不要沉迷于聲色犬馬,要雅正社會風氣。其三,“性相近,習相遠”。他認為隋朝滅亡的另一個原因是皇帝身邊的人亂國,因此,他勸告皇帝慎重挑選皇太子及諸王身邊的人,防止身邊的人誤國壞事。孫伏伽指陳得失,無所回避,慷慨至誠,使唐高祖深受感動。唐高祖認為孫伏伽“既懷涼直,宜處憲司”,遂任命他為治書侍御史。
信守承諾,維護法律。唐朝平定天下后,唐高祖頒布了大赦令。但是不久之后,唐高祖又要處罰農(nóng)民起義軍的將領,打算將他們?nèi)苛鞣诺狡h艱苦的地方。孫伏伽進諫說:“王者無戲言?!蓖艄ゴ蛱煜聲r,應該隨機應變,現(xiàn)在四方已定,應該制定法律與天下人共同遵守?!胺ㄕ弑菹伦宰鳎氉允刂?,這樣天下百姓才能相信而畏懼啊?!氨晨扇?,信不可去”。自己做事不講信義,而要天下的人相信你,怎么可能呢?我以為那些應當赦免的人群,應當一律加以原諒,那將是天之大幸。孫伏伽的建議全部得到皇帝的采納,避免了一場清洗和動亂,對唐朝的穩(wěn)定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心懷天下,為民請命。唐朝初期,由于戰(zhàn)事不斷,軍糧賦斂十分繁重。從戰(zhàn)爭混亂中走過來的群眾,生活本來舉步維艱,再加上頻繁地征收軍糧賦稅,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難以為繼。孫伏伽心懷天下,為民請命,請求減免。一次不準,再次上奏,并提出整治剪裁的建議。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孫伏伽彈劾民部尚書裴矩“茍釣虛名”,而不“救恤百姓”。由此,唐朝征收賦稅由以戶為單位改為以人口為單位,使貧苦的農(nóng)民得到實惠,減輕了廣大群眾身上的負擔,使老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為唐朝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冒死進諫,剛正不阿。唐太宗在繼位之前,南征北戰(zhàn),經(jīng)常打仗。后來天下太平了,沒仗可打,于是就迷上了打獵,幾天不打獵就寢食難安。
一天,唐太宗又要去打獵,他領著幾個侍衛(wèi),背弓插箭,帶著獵鷹和獵犬,正要出發(fā)。這時孫伏伽匆匆趕來,一把拉住馬韁說:“陛下打獵,游戲林中,騎馬射箭,沒有必要的保護措施是很危險的。一旦有個三長兩短,誰來主持政務?勸陛下為了國家百姓,不要貪圖一時痛快,任著性子干這種無益的營生。”正在興頭上的唐太宗好像被人當頭潑了一盆冷水,又掃興又尷尬,真是氣不打一處來。但還是耐著性子說:此時你就不用操心了。說完就要上馬,并向隨從揮揮手,準備出發(fā)。哪料到,孫伏伽把馬韁繞在腰間,跪在馬前說:“陛下今天出門,就請從老臣身上踏過去,我愿意用死換取皇上對誠實忠告的采納?!?/p>
唐太宗大怒,說:“我本來認為你是一個誠信勇敢的人,能夠以誠言進諫,不好損你顏面;哪知你卻不知好歹,目無高低,限制起我的行動來了。我連這點兒事都做不了主,還當什么皇帝?來人,把他給我拖出去斬了?!睂O伏伽面無懼色地說:“夏朝的關龍逄因直言進諫而被殺,我情愿和他在九泉之下相見,也不愿意再侍奉你了?!边@時,唐太宗笑了,說:“我不過是試一試你的膽量,你還真是一個誠信有勇的君子,有你真是大唐王朝的福分啊!好,那朕今天就不出去了。”(以上引文均摘自《新唐書·孫伏伽傳》譯文)不久,唐太宗封孫伏伽任諫議大夫。
孫伏伽為人忠直誠懇,敢于直言上諫,有魏征之風。心懷天下,為國為民,不失先賢。唐朝初期正是因為有了一批孫伏伽這樣的大臣,才出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孫伏伽的這種家國情懷,公而忘私的精神,應該得到后人的敬仰。
作者:胡恩堂 編輯:賈亞楠
作者簡介:胡恩堂(1953—)男,河北故城人。衡水市黨校原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教授